优秀教师工作者申报材料(2)

申报材料
2012/2/28
1、加强学历进修。朱老师的好学在学校中是人人都认可的,1995年8月师范毕业,次年4月参加教育大专自考,1997年12月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取得大专文凭。此后又于XX年9月至XX年12月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习,XX年4月至XX年6月参加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取得双本科文凭。从中专到大专再到双本科一路走来,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提高现代教学技术水平。朱老师为我镇1997年第一批参加计算机培训的老师,此后又多次自费报名参加计算机培训,XX年4月就取得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XX年8月取得泉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中级证书,具有一定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
3、在业务能力方面,朱老师喜欢看书,喜欢学习,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四年前就在网上开了个教育博客,发表自己的一些所学所感所想,目前博客上有
日志近百篇,点击数28000多。几年来个人还在省、市、镇各级教育刊物中发表论文十来篇。朱老师身为普通教师时,能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勇于探索班级先进事迹(由所在单位填写,不超过3000字)管理模式。身为教导主任时,能深入课改一线,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身为校长时,能认真学习学校管理理论,谋划学校发展蓝图,加强反思,从中发现不足,进一步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多年的坚持不懈,使他在不同的岗位都能取得出色的成绩:是普通教师时,(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个人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比赛,获奖三十多次,所指导的学生在市、镇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所带的班级班风学风浓厚,在学校各项评比活动中屡屡获奖,被评为“陈埭镇先进班集体”,因工作突出个人也被评为“陈埭镇教委优秀教师”、“晋江市优秀班主任”;是教导主任时,他指导的教师在镇现场教学中多次获奖,学校课改教研工作稳步推进,评为“晋江市二级达标学校”,个人也参加晋江市十一五期间第一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确认为晋江市骨干教师;是校长时,学校以安全教育、英语为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连续四年信息报道排名全镇前五,学校获得“陈埭镇信息报道先进单位”、“晋江市交通文明示范校”和“晋江市第一批教育收费规范校”等荣誉称号,个人也被评为“晋江市先进德育工作者”。
二、关心学生、关爱教师,取得学校社会认同。
师德的范畴里除了自爱,更重要的是去爱别人。作为教师,他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他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记得班上一位学生,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待及格”,其实这个学生人挺聪明,就是不喜欢学习。朱老师为了让他能有所转变想尽了办法,甚至和这位学生打赌:这个单元考及格了,
老师请你吃肯得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位学生竟破天荒地得了个“及格”。班上的学生都以为老师是说着玩的,没放在心上,但朱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用摩托车载着那位学生到肯得基吃了一顿,学生受宠若惊。从此班上的学生学习更认真了,那位学生的成绩也经常在及格线上。朱老师就是这样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他的课,作业最少,学生成绩却不比别班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优秀教师工作者申报材料》相关的文章。差。他的课寓教于乐,学生爱上!很多学生毕业多年还忘不了他,还和他保持联系。
作为校长,只爱学生还不够,还要爱教师。他注意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引导和感染老师,真诚待人,公平处事,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对待每一个人,处理每一件事。坚持以人为本,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位教师,努力为老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任劳任怨,忘我耕耘,不计个人得失。
参加工作以来,朱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积极主动地承担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他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全面了解学生,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赢得了同学们的充分信任和爱戴,真正称得上是先进事迹(由所在单位填写,不超过3000字)学生的良师益友。即使身为校长在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他仍承任一线教学任务,所有的教研,所有的活动,他只要没有公务都会亲自参与。几年来个人基本没有假期,特别是暑假,这几年他的暑假是这样度过的:XX年暑假忙于外来人口普查、个人进修培训;XX年暑假新任西滨小学校长,忙于了解学校情况,争取资金,制定学校发展规划;2011年暑假忙于校舍修缮、配合香港中文大学林泗维先生组织国际英语义教团到西滨小学义教;2011年暑假忙于学校新校区整体迁建手续的办理;今年暑假忙于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学校临时搬迁过渡和英语义教工作。明年的暑假他还要忙于新校区的搬迁。为了学校,家里的事他经常顾不上,虽然(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很累,但他乐此不疲。
四、开拓创新,教书育人、创办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