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其他节日
2011/6/16
寒食节
漫话寒食节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和清明,本是我国古代的两个节日,大致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这两个节日时间相近(中间仅隔一天),习俗相连,故逐渐合二为一,时至今日,很多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
寒食节的起源说法不一。 《周礼》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荆楚岁时记》则有 "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的记载。另一种说法是寒食禁火导源于介之推,《邺中记》云:"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这是指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出亡的十九年中,介之推始终伴随,曾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复国执政,史称晋文公,据史书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说:"天末绝晋,必将有主,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遂与其母楷隐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又称介山)。晋文公得知后亲往求之,之推避而不见。文公火焚绵山,介之推守志不移,终不下山,母子双双抱木而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天不举烟火,并把这天定为"寒食节"。
以上说法始于晋宋,此前未见记载。据《周礼·秋官·司煊氏》称:"……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汉代郑玄注:"为季春将出火也。"所谓"火",指"心宿二",即行星中的"大火"(火星)。古人迷信,认为春季见于东方的"苍龙七宿"属木,而季春三月黄昏时火星(大火)从东方升起,"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后汉书·周举传》李贤注)。其实,这才是寒食节的真正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