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论着参考文献引用中的七种不良行为(2)

论文致谢信
2012/2/17
然而,经研究证明,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明显地采纳了他人的论述、吸收和利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将其作为参考文献列出。一些文献计量学家将这种引用他人文献而未列出的行为称为漏引,也有些学者称之为暗引。产生漏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作者无意中疏忽漏掉了某些参考文献;其二,作者在搜集有关素材时,没有标明作品出处,以致在引用时无法判定其来源而不能在引文中将其列出;其三,作者对引文不重视,为图方便省事,简单随意列几篇;其四,一些概念、理论、观点、数据等已成为作者自身的知识储备、融入了作者的知识体系,对作者来说已成为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再将其标出。除此之外,漏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作品的主要内容纯属抄袭剽窃,作者不敢标出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献。
这种引而不列、吃肉不吐骨头的作品多是以拙劣的手法简单照搬别人的论述,其文章是用剪刀加浆糊或用电脑复制、剪切、粘贴拼凑而成,或者是他人观点的用不同的修辞方法表述出来,想让人无法判明作品与他人成果的界限,误以为文中观点为自己的创新。一旦列出参考文献,害怕他人顺藤摸瓜,从而露出马脚,考证出作者“文抄公”的真面目。在如今的社会科学界,经常会发现许多着者尽管作品满枝、成果累累,但其作品的独创性却极差,有相当多论述是将众多的引文通过隐蔽的形式揉杂在一起,用不同的方法排列组合炮制而成,里面根本没有自己的东西。作者的这种不良引用行为,不仅是文风问题,也是科学道德问题,而且它也违反了着作权法。作者这样做,看似高明,但实则无异于掩耳盗铃,明眼人一看便知,并对其嗤之以鼻。
4、投机取巧 耍滑偷懒
准确性、直接性与完整性是引用参考文献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的一些社科工作者在其论着中所标出的参考文献,却并不是来自原始论着,作者本人也并没有亲自翻阅研读过全文,而他是在其它文献中发现别人曾经引用过这些文献,就直接当做自己论着中的参考文献转列出来。我们将这种没有获取引文完整内容,而从其它引用了该篇引文的中介文献中转录该引文内容的行为,叫做转引或间接引用。
之所以会产生转引现象,基本上有两种原因,一是作者缺乏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他人所引用的资料里面包含的信息足够完整,即使转引他人也发现不了,因而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原始文献;二是作者耍滑偷懒,不愿费力去猎取核查原文。有人认为,对转引行为不应指责,因为着者毕竟对所引用的内容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辩解站不住脚,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转引行为都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我们可以从中介文献对原始文献的引用类型来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按照匹配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显性引用和隐性引用。显性引用是指作者所引用的资料(观点、数据等)是原文中的直接语句,一般将其用双引号括起。隐性引用也叫意引,是指论着中所引用的资料不是带引号的原句原段,并非精确引用原文,而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撮其大意综合而成,甚至有时作者引用某一文献并不是汲取原作的本意,而是借题发挥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引用的参考文献在中介文献中是以显性引用形式出现的,那么(欢迎访问零二七范文网/fANwen/lwzxx,范文大全)由于缺少上下文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引者很可能会生搬硬套、对其作断章取义式的理解;另外,中介文献还可能由于印刷错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出现谬误,转引时如不核对原文必然会以讹传讹。有研究者曾发现被引用文献在中介文献中是以隐性形式出现的,那么差错的可能性的机会就更多一些。由于二道手的材料不止是篡改原文,而且往往虚溢新事,因此它经常是对原文的歪曲反映,而且随着转引次数的增多,其引用部分在含义上与原始文献出现的偏离就越大。由此可见,转引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不良引用行为,它极大地影响了论着的科学性与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