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经验交流材料
2012/3/14
第一次班会:让学生认识“聪明”
绝大部分老师的第一次班会课为了让学生互相熟悉都会设计自我介绍这样一个环节。对这样的做法,我无可厚非,但从不赞同。孩子之间自有他们的交流方法,不出一两天相互之间自然熟悉,而且一节课的时间用来给一个班的学生作自我介绍并不充裕,即便每个人都作了自我介绍,蜻蜓点水式的叙述也并不能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之间不会因此而熟悉起来。我的第一次班会课常常是用来纠正学生的一个认识——什么是聪明?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域性名校,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有名,应该说凭能力考进来的学生都是佼佼者,世俗的说法是“都很聪明”。我们应该知道,这种“聪明”仅仅是头脑灵活的简单等同。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聪”的含义是智力强,指的是先天的资质,“明”的含义是能够看清事物,指的是后天形成的判识能力。如此,我们又进一步地明确,世俗所谓的“聪明”往往指的是先天的资质,重心在“聪”而忽略了“明”,而历史上、现实中又有多少成就非凡者、品行卓越者是因为“先天的资质”而获得成功的呢?所以,我的第一节班会课要颠覆学生对“聪明”的已有理解,使他们认知的重心由“聪”向“明”华丽转身,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
班会课上,我首先会“不怀好意”地问学生:有没有同学认为自己不聪明,或者说有点笨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这种问法自然(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不会激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在新的班集体刚刚组建,同学之间还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哪个小孩愿意自曝家丑呢?这个提问仅仅是为了将学生“拖”进老师预设的圈子——对“聪明”的讨论中来。第二步,我自然会问:既然大家都很聪明,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聪明”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不外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博闻强记”之类。第三步,我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肯定后,会抛出令学生大感意外的话题:大家的回答老师都不太满意,你们知道老师理解的“聪明”指什么吗?在同学们的纳闷狐疑中,我会说,老师认为真正的“聪明”应该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聪明的人”是一个勤奋、踏实、严谨、进取的人;是一个充满信心,更有恒心,拥有耐力,更具毅力的人;他首先是一个品行非常优秀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头脑非常灵活的人。俗语“聪明反被聪明误”中的“聪明”就是同学们所说的“聪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聪明”,这样的人很少能成大器,往往贻误自身。真正的“聪明”应当是“智慧”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