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作文:2007年高三语文作文备考

计划总结
2012/3/6
2007年高三语文作文备考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从我的两个高考作文讲座中提炼而来,这两个讲座的对象都是学生。第一个讲座是《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创新思维》,第二个讲座是《概念、结构、思维》。我们大家知道,高三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有几大问题,一是思路的点拨,二是材料的使用,三是语言的表达,四是思想的提升。对于第三和第四点,那是一个长期的积累问题。面对高考,我的第一个讲座讲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拿到高考作文题怎么办,第二是,考场上不失分的技巧。拿到高考作文题怎么办?我讲了找借联,学配换,加减反,分扩辨这12个字。考虑到高考作文的稳定性,我今天重点讲一下这个“找”字,这个“找”字,可以解决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那么,找什么呢?
1、找原因。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依据材料分析找原因,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开始就决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枝树干,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相反,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这一点了。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时,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而它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也不讨人喜欢,老农诧异地叹了口气,终于用斧头将它砍倒,用火烧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叙事材料,是说两粒树种的不同结局:一种是急于开花结果,最后果实苦涩难吃,落下被砍掉、被火烧的结局;一种是拼命吸收养料,把养料储备起来,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我们“由果找因”就可以找出两种结果的不同原因:前者是急于求成,后者是厚积薄发。我们从“急于求成”和“厚积薄发”的思辨关系处立论就行。急于求成与厚积薄发,是两种做事方法。急于求成动机虽是好的,但由于忽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往往失败,甚至会适得其反。厚积薄发则指充分准备后才能将事情办好;只有基础雄厚,发出的力量才强大。显而易见,厚积薄发才(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是较为稳妥且胜算较大的处事方法。
对于这种谈两方面的思辨性作文,套路一般意义上是双管齐下,而后一言以蔽之。具体到这个题目基本思路可以是这样的:首先引出话题;接着亮出观点——应厚积薄发;先批驳急于求成(肯定动机,批驳其做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再小结);然后主张厚积薄发(从效果来看较好,举出事例论证,点出怎么做:重积累,待发展,待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后总结。急于求成的论据有:拔苗助长;大跃进运动;韩国科学家造假事件等。厚积薄发的论据有:刘邦积蓄力量终得天下;秦统一六国乃几世之功;汉武帝削藩,出击匈奴乃仗文帝、景帝的基础;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承继关系。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