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2)

发言稿
2012/1/15
(二)现阶段“双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到位还有距离。各镇虽已建立由党委书记任为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任组员的领导小组,也层层开了动员会,汇报会,但由于客观上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有的镇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办工业园区上,认为农村“双建设”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投入大,因此,实际工作中有工作到哪里算哪里,缺少一种咬定目标,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从而有个别村还存在着应付、观望的思想。二是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市委、市政府从农村工作实际出发,允许各镇以村为单位,采取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两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8个镇、4个街道存在着西片的镇建立文化活动中心的积极性普遍要高,虽然西片的经济要好一点,但是西片也有经济薄弱村积极要求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看你领导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这个决心。三是长效管理工作难。我们在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建立起来后,长效管理工作要跟上,现在各镇、街道虽然有专人进行管理,但管理制度健不健全?有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要充分认识长效管理的重要性,使建立起来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作用。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相关的文章。(三)下阶段“双建设”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只看到现阶段文化阵地建立起来了,工作就算完成了,我们要对“双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双建设”工作。
1、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弹性大、易反复、不进则退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增强信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近年来,尽管加强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但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仍较严重,农民烧香拜佛、求神问忏现象较普遍。特别是农村的老龄妇女,一部分人已成为封建迷信思想的信仰者、束缚者和传播者。虽然通过前几年坚持不懈地清理非法庙宇,封建迷信的“硬件”大大减少,但农民心中的“庙宇
”一时还难以拆除。
(2)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空虚。现在绝大部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除了家中的电视机外,很少有其它可资精神文化享受的载体。农民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的意识不强。农村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数是文盲,很多连广播电视都听不懂、看不懂,其它的爱好基本没有,业余生活空虚,对烧香拜佛搞迷信活动很热心。我们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就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重在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方面的问题,重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它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渐进。
2、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性、自发性。精神文明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我们必须在观念创新上走在前面。这里要做到正确看待。其一,正确看待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工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长期以来,基层精神文明工作者习惯于把自己作为主体,把群众视为客体,其结果往往是我动他不动,我主动他被动。从思想方法上,多从“单相思”出发,首先考虑对群众进行什么教育,很少考虑群众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工作缺乏针对性,甚至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强调精神文明工作的观念创新,就是要转变过去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努力做到心里装着群众,眼睛向着群众,多深入群众中了解实情,多听“原声带”,多体察群众的需求,多办实事,多向群众学习,让群众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把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在平等交流中激发受教育者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生动活泼,入脑入心。其二是由单一灌输型方式向交流型方式转变。交流型方法是主客体互动型方法,在农村尤其有针对性,其特征是工作的主客体间地位平等,工作过程中信息双向流动,工作主体十分注重工作客体的信息反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过去的“你说我听”,“我打你追”的方式容易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削弱。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们的心理特征,精神文明工作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灌输的原理,由单一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充分考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从本质上讲,精神文明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文化上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围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抓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实践要求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教育,把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要不断拓展新领域,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内容融入到精神文明工作中。把由单一纯说教向多种载体传播转变。过去“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工作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传播速度快捷化、传播手段高科技化、传播途径多样化已成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主要特征。在农村、社区,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寓教于服务管理的多种活动之中,只有系统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载体来做好说服、教育、引导工作,精神文明工作才能适应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