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2000字(精选15篇)

读后感
2022/10/2
读后感2000字(精选15篇)
读后感2000字 篇1
韩国首位女总统用“心信之旅”开启了访华的一扇大门,她亲笔撰写的自传《绝望锻炼了我》也渐渐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她是青瓦台公主,父亲是在韩国执政长达十八年的前总统朴正熙。她也曾向其他女孩一样幻想过完美的生活,成为像自我母亲一样的人,拥有完美的家庭,然而命运却将她推向了一条她从未想象到的艰辛之路:二十二岁时母亲遇刺身亡,二十七岁时父亲被暗杀,她作为长女开始担负起家庭的全部,五十四岁时自身遭遇突袭,与死神擦肩而过。正是这些经历,让朴槿惠开始用一种观看前世的方式审视自我前一生。整部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记述着朴槿惠少女以来的心路历程,不是一部权力的争夺史,也不是一部锋芒毕露的奋斗史。在这本自传中,字里行间更多的是透着坚毅与果敢,透着对生活的感恩。朴槿惠散发出的亚洲女性特有的谦逊与内敛使得她在男权政治环境下散发出一丝“柔情”。
对人民的感恩
对于朴槿惠来说,政治不意味着权力,而是她出离人生低谷之后回报国民的恩情。在书中,她记述了在双亲相继遇刺时,那些“转身离去的人”,那些原先最亲近朴槿惠一家的人也开始变得冷漠,反而一些未曾谋面的群众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使我能默默熬过这一切并最终站起来的,正是在乡村中、在集市上遇到的那些质朴的人们,他们用温暖的双手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正是这份无名的爱让我度过了那段黑暗时光。”朴槿惠在书中记述了一段这样一段经历:当她独自一人走遍韩国知名的大山和遗迹,走在乡村小路上,遇到的许许多多淳朴善良的村民,他们好客淳朴的笑容使得朴槿惠心中的苦闷与孤寂一扫而空。那些农村妇女用最简单、朴素的一碗面条卸下了她肩上的所用重担。当有一位大娘认出了她时,还偷偷将揉成一团的几张钞票塞到她的手里,对她说“振作点,往后的日子还长呢。”正是这种温情与感恩之心才让她从绝望中挣脱出来,为了回报人民奉献自我的全部力量。
在我们的人生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与苦痛,我们会遇到帮忙我们的人、落井下石的人。身怀感恩之心去回报那些帮忙过我们的人,身怀感恩之心去对待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正是这些不好的经历使得我们更加坚强与笃定,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战胜困难,既使日后再有类似的挫折也能安然处之。
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会像朴槿惠一样体会到如此的大起大落,也没有感受过在绝望之时群众带来的温暖。但是,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贫穷、感受过身在农村的祖辈们最朴实、深沉的爱、感受过自我在茫茫人海中的渺小与无助。这些经历都能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过去的“我们”,帮忙那些与我们一样还在经历着贫穷、无助的人。只有这种“感恩”之心才能带动社会的良性循环,重新建立起社会的“良心“。
对权力与欲望的掌控
“我发现用对的方式活下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人生中重要的不是金钱、名誉或权力,那些只但是是一瞬间就会失去的海市蜃楼”。《绝望锻炼了我》中,朴槿惠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父母对她的影响。当她们刚刚搬进青瓦台时,母亲就教导她要像她的其他同学一样学习、生活,不能动用特权,甚至在下雨时也坚持让朴槿惠自我打着雨伞上学,而不用车接送。这种克俭克勤的作风也为朴槿惠以后的个人品格的构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父亲的影响下,朴槿惠开始喜欢阅读历史题材的小说。父亲送给她的《三国志》使得他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她失意时,她也一向持续着良好的阅读习惯。《法句经》、《金刚经》等佛教典籍、《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等哲学书籍都是她在那个时期阅读的。正如她日后所说的“权力是把刀,当权力越大时,这把刀也越锋利,轻轻一动就会伤及他人。因此权力使人惧怕,但真正需要惧怕权势的反而是手持那把刀的人。若不是有着笃定的哲学信念及修养并受到上天的护佑,任何人都无法正确地运用那强大的权力。”在那个时期,她透过不断阅读与思考开始认识到权力的真正含义,不断警醒自我以最平凡的视角看待权力,为人民造福而不是为己私利。
在我们的人生中,可能会拥有权力去主宰他人的生活轨迹。如何用好权力务必用坚定的意志力来掌控好、实现好。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关键是放低自我,用一个“隐士”的态度生活,用“出仕”的态度为人民服务,用正直、尊严浇灌手中的权力之花,才能获得盛夏的绚烂。
如何应对绝望
高考失利、投资失败、被竞争对手打败、失恋、失去亲人都会让人的生活失去平衡,仿佛眼睛被浓雾遮蔽着看不到未来的风景。其实,并不是生活把我们逼向绝望的境地,而是我们自我。当你发现自我已经站在悬崖边缘时,有的人会因为恐惧和绝望而踏出人生最后的一步,而有的人则为自我还活着感到庆幸。这就是绝望带给我们的选取——逃避现实或是坚毅、乐观的走下去。
在《绝望锻炼了我》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朴槿惠如何从绝望、孤寂、无助中走出,真正找到自我生活的期望,也正是绝望让她能够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回报人民的道路上。有时,命运会给我们开一个玩笑,让我们失去以前最珍贵的东西。其实,命运想要告诉我们还有更宽敞的路值得我们去选取。可能在一切已然平静,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会感激那一段痛苦的岁月。
在绝望中,我们能更好的认清自我,看到自我从前的不足,能够用忏悔、自省的姿态洗涤心灵的污垢;在绝望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从前忽视掉的风景,能够用欣赏、感恩的情怀对待一切的完美。绝望与期望并存、苦难与欢乐并生,这才是人生,用坚强与自信坦然地应对命运,用拼搏与抗争乐观地对抗命运终究实现最终的期望。
读后感2000字 篇2
"Jane eyre" is a very good book, is my favorite book.
"Jane eyre" this book is the great writer charlotte Bronte's famous work, is also a famous novel. In the novel, she joined the own life background, succeeded in shaping the Jane eyre this have ideal, have ambition, hav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woman, you love.
Jane eyre parents early death in my uncle, my uncle died, after her aunt sends her to an orphanage, came to thorne field, when the hero home tutor, Mr Roach department Mr Roach eccentric, after several contact, Jane eyre fell in love with him. When their wedding, mason came into pointed out that the castle attic room is a roach, a mad woman, the wife of Mr, Jane would not as a mistress, left the thorne field. Came to a remote place with the help of the priests found a village teacher profession. When the priest asked Jane got married, she reminded Mr Roach division. When back to thorne stole the castle is in ruins. Jane eyre to Finn, Mr Roach, live to the roach Mr Forrest's arms...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appearance is ordinary to my heart as if added a confidence, because it is I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ich more than the beauty of appearance.
I believe that the writing can bring women a lot of enlightenment, also, it can also become our younger generation on the life philosophy of revelation. It is not only the face of love, people should show the dignity, more let a person produce such a belief, that is in the life, autonomy, self-reliance, self-esteem makes people believe that their own ability, frequency more courage to strive for success and dignity.
《简·爱》是一本很好看的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书。
《简·爱》这本书是英国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也是闻名于世的一部小说。她在这部小说中,加入了自己的生活背景,成功地塑造了简·爱这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个性的女性,深得大家喜爱。
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读完这本书,相貌平凡得我心中仿佛增加了一份信心,因为它是我懂得内涵的丰富胜过外表的美丽。
我深信这部着作能带给女性们诸多的启示,同样,它也能成为我们年轻一代在做人哲学上的启示录。它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面对爱情时,人们应该表现出的尊严,更让人产生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在生活中自尊、自主、自立,让人坚信自己的能力,频添去争取成功与尊严的勇气。
读后感2000字 篇3
最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谷主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被称为《朗读者》开播来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朗读者》现场,谷主麦家更是几次哽咽,聆听者董卿也泪光闪烁,台下的“90后”、“00后”直接哭了.....
这封被网友称为“最美家书”的信,顿时刷爆了朋友圈,后台无数小伙伴留言希望能看到麦老师的信。小编在哭瘫的情况下,还是默默地开始把字码上去。
这封信:
是一封小说家整整准备了18年的信;
一封他悄悄塞进儿子远行行囊的信;
一封麦家写给儿子,又是向自己的父亲“还债”的信……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我没有到过费城,但可以想象,那边的月亮不会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边的房楼一定也是钢筋水泥的;那边的街弄照样是人来车往的;那边的人虽然肤色貌相跟我们有别,但心照样是要疼痛的,情照样是要圆缺的,生活照样是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的。
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最不同的是你,你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
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
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样,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长辈。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真实的你只是在长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这条路必定是漫漫长长的,坎坎坷坷的,风风雨雨的。
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
你可以失败,但决不能这样失败,竟然是被太阳晒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风冻死的。作为男人,这也许是莫大的耻和辱!
好了,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吧,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风雨,有荆棘,风雨中不免夹着雷电,荆棘中不免埋着陷阱,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护好自己哦。
说到守护,你首先要守护好你的生命,要爱惜身体,要冷暖自知,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言语的,肢体的,个别的,群体的。
青春是尖锐的,莽撞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发生裂变,而生命是娇嫩的……这一点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放下任何一切,别无选择。
其次,你要尽量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宽敞的,亮堂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
善是良之本,宽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魉。心若黑了,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心若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
关于爱,你必须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对手。爱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爱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敌人,才是道德,才是修养,才是不凡的。
儿子,请一定记住,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爱他人是最大的爱自己。然后我们来说说美吧,如果说爱是阳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虚的,没用的,没有月光,万物照样漫生漫长,开花结果。
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没有月光,我们人类会丢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诗歌,多少音乐。美是虚的,又是实的,它实在你心田,它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饱满生动的。
麦家在儿子出国的行李里放了一本笔记本,夹着信和20xx美金。图为麦家在笔记本扉页给儿子的留言。
呵呵,儿子,你的父亲真饶舌是不?好吧,到此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别想家。如果实在想了,那就读本书吧。
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张纸比钞票更值钱!请容我最后饶舌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吧。
麦家把所有的叛逆,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执拗,都献给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这部耗费他11年创作的小说,也最终为他赢得了最大的收获。正如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所说:我对儿子的付出,他今后都会加倍补偿我。
爱你的父亲
读后感2000字 篇4
Were one to have the profound hatred, were one to avenge and harm his family who seems too far to harm, he would be either a hero or a monster. Should he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and right the wrong, should he bear with unbearable sorrow, should he ruin himself in twisted enthusiasm, he would be Hamlet.
Among all the masterpiece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undoubtedly is worshipped and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admired tragedies, while the character Hamle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loved dramatis personas in all-tim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have rea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by the age of 16, I was moved to tears, while having no empathy with his another great one “Tempest”。 Presumably when I get 60 or older, I could be wis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e latter, but find it nothing worthwhile to go over the former one, where lays a romantic story that the only youngsters are addicted to. But it's a fact that whenever in our lifetime after gaining such experiences as getting through hard times, or, finding a real self, from “Hamlet”, we always find something that we consider as perpetuation, which is worth deep thoughts. This is because it highlights Hamlet's choices of life, choices made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of history and society, requested by the fate extraordinary to Hamlet himself, but ordinary to mankind. That is, to some extent, his experiences make a similar one to ours and, his destiny is something we're facing sometime in our own lives.
We're possibly the same. We explore the truth in the dark. We discover facts from the mist. We lose ourselves in determinations. We trespass on which we're forbid to be, hesitates at love and hatred, and struggle to rebuild system of values and spiritual prop in a world without standards and scales of standards.
Hamlet couldn't have been perfect. He is very much a person motivated by irrational enthusiasm, impetuous enough to kill Polonius only to find it's a mistake as the victim is not the king. But somehow it is for his poor enthusiasm, his weakness of humanity, that Hamlet touches countless readers, as everyone makes out himself from the ill-fated prince.
Hamlet's “revenge” isn't so much simply the killing of Claudius, as it is the purging of all the rottenness in the Danish court. And although it costs him his life, he succeeds.
At some time, we all consider how much wrong there is in the world. “Hamlet” gives us a chance to watch an ordinary person consciously choose to say “No!” to the world's wrongness and falsities, and to strike back with power. William Shakespeare held up the mirror to something in us that is precious.
I hear Hamlet thinking, “Too many people waste too much effort doing things that are not worthwhile. It's a bad world, and I am far from a perfect human being. We all end up dead in the end. So I am going to do something worthwhile, and do it right.”
I hear him wondering, “What is a man, If his chief good and market of his time. Is but to sleep and feed? A beast, no more.”
I hear him whispering “To be, or not to be, aye, there's the point. To die, to sleep, is that all? Aye, all.”
That makes a hero to me, regardless of his blindness and madness which haunt everyone for a while in his time. Thousands of readers may have thousands of their own Hamlet, but there's something that stays the same, that Hamlet dares 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 That's his quest.
Thinks about it.
读后感2000字 篇5
《人生最美是清欢》是林清玄先生首部人生主题的经典散文集。因林清玄先生的突然离世,又重新捧读了他的文字,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温暖而有力量,犹如冬日的暖阳;清新而有禅意,犹如盛开的白莲花,总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踏实。这本书关于人生种种话题的解读,更是能为日益疲惫的心灵找到一些慰藉。
关于岁月。书中有一段提到“我怎么突然就到了四十岁呢”,正应了我此时的心情,时常为此黯然伤感。“生命的成长虽然有阶段性,每天却都是相连的,去日、今日与来日,是在喝茶、吃饭、睡觉之间流逝的,在流逝的时候并不特别警觉,但是每一个五年、十年就仿佛河流特别湍急,不免有所醒觉”,细细揣摩,随着年岁的增大,越来越如此。对于我们该如何面对流逝的岁月,面对未来的日子,书中提到“由于流逝的岁月,似我非我;未来的日子,也似我非我,只有善待每一个今朝,珍惜每一个因缘,并且深化、转化、净化自己的生命”。“在因缘的变换中,都能无畏,做不受惑的人”。善待今朝,净化生命,也许是我们与岁月握手言和的最好方式吧。
关于成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岁月中成长、经历、变老。书中提到“正视每一个眼前的生活历程,努力地活在当下,对这一阶段的人生与情感用心珍惜。由于对眼前、对当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过去,不怀忧未来。才能在每一个过程当中努力承担,以最大的心意来生活。”“在人生的历程,我不着急,我不着急看见每一回的结局,我只要在每一个过程,慢慢慢慢地长大。”而“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这就需要我们认真体会生命的每一次成长,坦然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骄不躁,不忙不慌。
关于生活。书中提到“我们把生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重要的生活,一部分是紧急的生活,会发现很多人都在紧急地生活,随波逐流,而不是重要的生活。什么是重要的生活?陪爱人散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一个小孩有没有幽默感,懂不懂得爱和宽容,这些是重要的。而每天着急上班、学习、考试,是紧急的”。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更多的是紧急的生活,而不是重要的生活。想想经常为孩子少考几分而焦虑,为很多的小事而忧愁,着实没有必要,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重要的生活。
关于幸福。幸福也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一个话题。“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书中提到,幸福的开关有两个,一个是直观,保持“快乐无忧”的心境;一个是心灵的品味,仔细体会生活环节的真义。我们的心要宽广坚持,我们的情要细腻温柔,我们的爱要深刻美好,要让自己一直保有喜悦自由的生命姿势,只有这样才能幸福,才够幸运。
关于快乐。书中提到,想要快乐,第一是要喜爱自己;其次,要去除“憎恨”“批评”“内疚”“恐惧”四种坏习惯;第三要专注,也就是活在当下;第四步要放松,因为放松,我们就能放下,也能以游戏一样坦然的心来看人生。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人的一生,总有学不完的知识,总有领悟不透的真理,总有一些有意或者无意的烦心事闯到心里来。总之,人生之梦,顺少逆多,一辈子不容易,千万不要总是跟别人过不去,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思一二,不想八九,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
何为清欢。文中提到,“清欢”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于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舒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想想“清欢”应该不完全等同于快乐吧,应该是来自于心底的愉悦,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书中提到,第一流人物应该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是在尘世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现如今我们的确离“清欢”越来越远了,应该少一些感官的刺激,多一些心灵的品味,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书中类似的文字和感悟还有很多。历经岁月的洗礼,再读林清玄先生的文字,越来越感觉到人生是一场修行,生命是一次历练。随着岁月的流逝,守住心中最美好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让心灵一同成长,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读后感2000字 篇6
《铁皮鼓》的主人公奥斯卡就是一位有特异功能的小孩,声音能震碎玻璃,哪里不爽吼一嗓子,玻璃杯、窗玻璃、灯泡全都能报销了。这项特异功能一向到他30岁才逐渐丧失。
如果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历史和政治的隐喻是不公平的(即使能够说得通),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部写给大人的长篇童话。童话当然是带有奇幻和吊诡色彩的。其实我想说是魔幻现实主义,但我只看过莫言,没看过马尔克斯,不敢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我是用Kindle的PDF影印看完此书的。用Kindle的缺陷就是无法自由标记,细读中引起的感想只好放弃或者零星散落在便签。阅读过程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这个过程会激发起无尽的联想力(非想象力),将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看过的书籍、甚至是个人性质的畅想统摄到感性思维升起的时刻。我大概一个多月之前看完的这本书,由于没有细致的标注和笔记,只好借助便签的只言片语来恢复我当初阅读的真实感受。
开始看的时候,并未注意到版权页的字数。之后看到450000这个数字,直接想放弃不看了。但不到一百页的时候,我就被故事吸引了。等到将近看完,又有几分舍不得、不想看完,不然这个会特异功能的侏儒就要不陪我玩了——一种内心自知即将走向终点似的怅然若失,不知你在阅读时可有过同感?
将格拉斯称作“德国的莫言”是我的独创,是我即将恢复文学自由身的自由。将二人放在一齐,自然有我的理由。如刚才所言,我不会说得那么复杂那么充分(没时间也懒得费事),只把一个多月前模糊的感性阅读印象作稍微书面化的呈现。
一、缺陷或傻子的视角
“诸君请勿问我是从何得知这一切的。奥斯卡当时差不多样样事情都明白。”
“之后,大家都在谈论这件事。音乐家迈恩明白蔬菜商的种种事情…”
叙述者站在第一人称的位置,而为了叙述的方便,不得不重拾全能全知的视角,但“我”与“全能全知”是矛盾的,怎样办呢?作者狡猾地以一种看似“魔幻”“吊诡”的口气直接说出“我”的名字,颇为无赖。莫言在《丰乳肥臀》《檀香刑》中没少用这样的技巧。
上官金童成为乳罩专家,奥斯卡成为绘画裸模,其实这些有缺陷的主人公拥有自卑与自恋的双重身份意识。我早在大学时就对傻子视角感兴趣,表面上傻子迷迷糊糊,血肉里却是聪明之极,往往叙述者还会对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洋洋自得,比如阿来《尘埃落定》中傻子所想的这段话:
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个傻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待在那里,持续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这就好比作者的宣言,傻子视角虽好,但往往需要凌驾于“我”之上才能到达叙述的完整。
这种缺陷或傻在一些特定场合却能产生惊人效果,是心智正常、身体健全的人所达不到的。《铁皮鼓》有一次是奥斯卡与护士在公共场合跳舞,尽管奥斯卡是个“古怪”的侏儒,但详细描述舞姿以及由于身体缺陷带来的惊险动作,但是最后最后是“有了观众”“听到了惊呼声”“回到座位上时,还始终有人在鼓掌”。这种缺陷与成功的反差不禁使人想到《闻香识女人》中艾尔帕西诺跳舞时气质的优雅、动作的娴熟,《盲探》中刘德华的那一段舞步绝对受到了《闻香识女人》的启发吧。
二、多情女人多情郎
看看《丰乳肥臀》的女人们,命运的杯具赋予她们坚强的性格,但在男性话语主导的社会,收获的却是不对等的感情。《铁皮鼓》的两个最重要的女性主角母亲阿格奈斯与玛利亚,都与不止一个男人发生感情纠葛。当然不是说作品中出现这样的情节就拿来放到一齐比较。而是按量化来看,莫言是热衷于叙述这样多情的主角的。我没看过格拉斯的其他作品,但是《铁皮鼓》人物的感情之热烈,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获过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罗歇·瓦扬《律令》,对于感情,有一种野蛮的强力涌动在人性的地表。
女性主角是个大方向,感情线索也值得考究,仔细揣摩会有很多话能够说,但说多了,好像又成了车轱辘话。
紧之后想说性或性器官的频现也是二人能产生联系的元素。大概是对女人、感情而起的浓烈而不可自持,所以经常在作品中肆无忌惮地抖露私货一样的性暗示。在这一点上,不少作家还真是构成了独特的个人气质,比如茅盾的“乳房”,冯骥才的“金莲”,初读就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三、泥沙俱下的叙述语气
叙述语气是我自己发明的词语,真正的文学评论者大约是不会这样说的。但我总觉得《铁皮鼓》中洋溢着一种信马由缰的语气,或者叫腔调。这在我阅读莫言的《丰乳肥臀》时有相似的感受。“泥沙俱下”这个词是我同学在课堂上提出的对莫言的评价,我觉得极恰。据说58万字的《丰乳肥臀》八十多天就完成了,所以感情是饱满的,但是语言上欠收拾,不简洁、弱化语言美感几乎是绕不开的评语。《铁皮鼓》以地点的不同共分三部分,每部分再用十多个小标题来组织。由于新人物中有旧人物的影子,那么在说到新旧人物共同经历的事情上就必然陷入不厌其烦地反复叙述之中。有些重复是创新,但是弱化审美的重复还是少一点好。
尤凤伟《一七》采用类似的结构,也有很多相似的主人公感受性语言,说得好了是复调是交响,说得差了就是雷同与重复。其实太长的长篇都会出现反复言说,尤其是不必要的重复,有没有想到《平凡的世界》?
但《铁皮鼓》的语言也有心酸的幽默(我发明的词),这是在阅读中间隔几页就能发现的。举个例子,把死人在地底下的腐败说成“分解自己”,当时我就有一种异样的感受,这是怎样的一种修辞呢?是双关还是戏谑?其实书中有不少这样的言语,以至于译者思考到外语国家的人群可能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不时用注释来解释原语言的内涵与用法。即便如此,我想,也不能完全展现原文语言强大的本土性。这就像我一向认为《围城》被译到国外,但其中的中文限制的幽默能被发散出十之一二就不错了吧。
就在我这篇读后感写到中途的时候,突然想到别人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莫言和格拉斯的可比性?于是以“格拉斯”“莫言”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全文,得到了验证。看来这一次我的感性阅读感受还是有可信度的。
当然,这篇读后感或许能够按照学术的要求来结构来谋划,比如题目写成《现实的贴近与分裂:论莫言与格拉斯的叙事》,依次分为几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开头结尾的论述部分必有一些文学理论或者西方哲学的理论强调……我不是否认一切论文的功用(相反,一篇优秀的论文令人着迷),而是我觉得这样很累(可能是劣质论文太多了),不用那么多奇奇怪怪的论据,就明显能看出这么个东西,收获到知识性或者美学性的情感,何苦劳己累人呢……
是的,我将恢复文学自由身了,所以放肆了起来。
读后感2000字 篇7
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
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长。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观点,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
当然中国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发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项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教育,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几年前,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回去之后,交出了一篇3万字的论文——中国还不足为惧,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转,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完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若木鸡的考试机器。而最终被认为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高考,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但最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了其发展,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
前段时间,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却连最基本的行为规则都没有掌握好。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再对比国内,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就像在英国,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坐公车不要排队,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国人却很有风度地笑笑回复到:我喜欢中国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看国内的教育,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对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阶段,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获缺的。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家长,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能够调转过来,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你们”可能就是“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路人们都轻轻而过,从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读后感2000字 篇8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好处,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天读《史记》,照样会喜爱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样喜爱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那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因此“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正因怀抱梦想,因此有诗与美的可能;正因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好处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有关爱的名言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就应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正因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好处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昆德拉在评析弗朗西斯?培根时如此说道:“画家的强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势’放在肖像主人的脸上,试图在某个深处,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这个诠释,我愿说,对“孤独”的探讨与珍惜,本质上也正是基于找寻那个逃逸的“我”的企图。在与自己相处之时,我们质问自己,一个人会在何等情形下变得不可辨识自己?又会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之因此为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读后感2000字 篇9
昨天晚上看完了《国画》,今天抽出时间把一些想法记下来,免得又像以前读过的书那样读完就忘得一干二净。 这本书,总体来说,硬伤太多……作为官场小说来看,不是很推荐,虽然这书在豆瓣上有8.0和8.2(修订版)的分数,略低于《沧海 之水》8.5(这书被人喷成这样居然还8.5),高于《驻京办主任》6.9,和《侯卫东官场笔记》、《二号首长》差不多,这是我看过第一部官场小说,除评分,不好比较 先说说让我觉得很惊艳的地方吧 排第一的是全书最后一段,“朱怀镜抬起头,望着炫目的太阳,恍恍惚惚,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很有意境,官场亦真亦假,如梦如幻。 然后是且坐亭这个隐喻,我想到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宦海沉浮不是谁能决定的,运气成分很大,因此有人在升官这方面非常信命;另外,朱怀镜一人高升,其他人居然要全部落难,预示着有人升官必然有人被降职。
然后是曾俚活在理想里,这个明天补…… 然后再说我阅读时感到的第一大硬伤,就是,读过一部分,到主要人物差不多都出场之后,我发现一个很膈应的问题,任何人说话超过300字,都会立刻进入作者的身份,为首的就是李明溪、??怠⒂袂伲?豢?诹⒖瘫湮?髡撸??妓到棠J健S绕涫??担?诨尘档谝淮稳フ宜?氖焙颍???诖采贤?尘邓盗诵矶喑て?舐郏?欢?雌鹄床⒉幌袷??飧鋈怂档模?聪袷亲髡呓???谒党隽俗约合胨档模?也恢?勒馐怯幸獾幕故俏抟獾模?羰怯幸獾模?髡甙鸭父鲋饕?宋锒夹闯闪俗约旱目谏啵??槎荚谙蚨琳叻杩翊?プ约旱墓鄣悖?绻?俏抟獾模?俏抑荒芩底髡叩乃?讲桓撸?父鲋饕?宋镌诒局示?裆厦挥忻飨缘那?穑??颐看嗡祷俺??00字的时候,说话的内容基本都是说教,有时候感觉就像几个机器人,太生硬 然后说说别的,还是缺点…… 一是,主角的位置,过于中心,皮市长认识的大部分人,都是朱怀镜介绍的,朱怀镜的朋友、老乡、下属,甚至宋达请都喜欢对他吐露心声。有人说这官场关系写的幼稚,我想可能是因为书中只注重表现单纯的利益交换吧。 二是,玉琴这个人物的设定,像极了古代文人那种满足自己yy幻想的设定,难怪有人评论本书就是作者的yy……。怀镜初次见到玉琴,玉琴已是龙兴酒店副总,大约30岁左右上下的年纪,貌美如花,举止优雅,成熟知性,与怀镜一见钟情,上床发现居然还是处女,交往之后两人水乳交融,如漆似胶,恩恩爱爱……而且和玉琴的悲欢离合全部都是婚外情的性质,简直让人怀疑作者写这本书只是个yy的阴谋,就像聊斋志异那种,这玉琴简直就像是白捡来的,还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渴望得到一个肩膀,而自己又自立自强,独当一面,最后因收皮杰牵连也是因为自己受贿被抓,与怀镜竟坚守异地伉俪,在审讯中未吐出一字与怀镜的关系,但是后来搜查住所发现照片也就不能隐瞒了……如果把贯穿全文始终的玉琴单提出来,这就是一个婚外遇到真爱的狗血剧。 三是一些细节,对孩子的描写几乎没有,但是又偶尔出现,没有分量,也就没有太大作用。香妹最后的冷谈有些突然,缺少些过程,最后一章有意写了宋达清本来也是个爱岗敬业的好警察,这看起来像是宋贿赂了作者,在书的末尾强行挽回读者对宋的印象,如果是为了表现“没有人是完全的坏人”、“社会改造人”这些主题,就不应该放在这么靠后。另外结局留白太多,作为读者的一厢情愿,我还想看到下面的至少一个:皮杰案的后续,玉琴是否出狱,出狱是否还做情妇;怀镜离婚的结果;怀镜后来的仕途,是否像算命说的,和卜老的故事说的那样飞黄腾达;袁小奇是个骗子,最后必然倒台,那么何时倒台,又牵连何人;陈雁的后续; 有人评价王跃文写作有些随意,对自己要求不高,读这本书感觉说的有些道理,书中大部分是白描,没有太过明显的逻辑上的错误,前后伏笔照应也还好(例如龙文的本子、陈雁等),但是也没有明显的笔墨的轻重,照顾的都很平均,这里写一些,那里写一些。我自己的感觉是还好。 另外,有人说叙事大部分白描,缺少心理细节描写,这点我有感觉,但不是很严重,因为我还是很喜欢白描的手法的,而且以主角为第三人称视角,就只能写写主角的心理活动了,书中不缺怀镜的心中想法和斗争。
读后感2000字 篇10
介绍这本书,首先要先介绍这本书的作者,相信他的名字已经刻在很多人的心中,他是王小波。这本书的内容很杂,却很深刻,在我介绍之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但此时此刻,比起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我更想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
看过许多关于王小波的各家评论,总体上都认为王小波是个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人。此话当然正确,而我更喜欢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对他的评价:“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王小波无疑是浪漫的,这从他与李银河的如此多缠绵悱恻的书信中便可见一隅。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是这样开头的:“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又如:“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用甜甜的相思来度过时间,我没有,我的时间全在沮丧中度过。我很想你。”
王小波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他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在读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后更是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王小波的那种不羁、幽默的风格,而且这篇文章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于是决定写下一篇读后感来抒发一下内心的一些小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猪这种动物早就见怪不怪了,在猪圈里、屠宰场、菜市场、我们的餐桌上等随处可见,而且猪的本质也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固定的形象:猪无非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有吃就吃,吃饱了就躺在那肮脏不堪的猪圈里闷头大睡,它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在乎今天谁发了财,明天谁嫁了人,也不用担忧着怎么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去奔波,简直就是一少心没肺的典型代表。只管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殊不知自己越白胖主人就越开心,因为越能卖个好价钱。只有看到屠夫拿着把猪刀伸向自己的时候才惨叫几声,这时也只好任人宰割,然后变成红烧猪蹄、焖猪肉啊这些的供人啖食了。
但是王小波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惊奇了。作者通过“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等等一系列描写,充分的展示了这只猪的特立独行。试问有多少个人见过这样的猪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猪。
通过猪与猪的对比,我们不得不对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思考。普通的猪的生活完全是由人类来安排的,叫它们配种就配种,生崽就生崽,长肉就长肉,这象征着我们普遍的生存处境。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处?而大多数的我们却茫茫然然的跟着走,还自以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确是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设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着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下班,然后回到家中安然度过自己的空闲时间,毫无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辈子过去了,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些平平淡淡的痕迹;还有就是我们学生,很多都按照父母给我们安排的路一直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就这样一步一个格子的走过来了,也没有说想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去勇敢的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愿意这样过,毫无怨言,我们不懂得去解放自己,给自己适当的自由,这就更是悲哀所在了。
认真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舍弃自由而甘于被安排呢?因为要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生而言我们总有着无数个追求,只要有一丝机会的存在,我们就会不断地为自己增添心中无数种渴望、希望与幻想。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驱,生存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享受一切,然而,无论你站在生活的那个层次,当我们真正的面对现实的生活时,我们所做的事却是身不由己,我们所说的话却是言不由衷,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来自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做些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我们无法自由而畅快的宣泄自我,无法做到特立独行。大家都向往自由,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只能自己一生的理想,它并不是在一条道路尽头等待着我们的花园。所以很多人只能一生都奔波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平淡的生活着。
再说也没有几个人有那头特立独行的猪般的勇气,因为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要想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代价的。“枪打出头鸟”,那只猪也不例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像我们这样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又怎么能逃得过如此的折磨?只有少数的人才能作为幸运儿,像这只猪 “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
虽说要做到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规,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①《大房子》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之一凌扬就很好向我们阐释了这种敢于追求的精神。他本来是一个在事业单位有着**和收入的处级干部,然而他却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上级对他的压迫,顶着家人的压力毅然辞去铁饭碗,决定投入商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刚出来开个体户的时候,他吃尽了苦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从不向家人诉说,也不抱怨,抱着我以后要住大房子,要开豪华轿车,出门要坐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美好信念,努力的打拼,最终他笑了,因为他真的过上了拥有了豪华的大房子,汽车也越换越豪华,飞机坐到不想做,每天一大堆美女围着他转的日子。我们要向凌扬学习,学习他那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精神,更要向这只猪学习,学习它敢于狂奔,追求自由,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的精神。
不要管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作者王小波杜撰出来的,在我心中是存在着这样一只猪的,不管以后生活和命运是否被冥冥中安排了,我都要努力的向我心中的这只猪迈进,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想。
读后感2000字 篇11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
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
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
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可以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这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爱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爱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爱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爱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读后感2000字 篇12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生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之后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那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生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感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生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能够明白。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就应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忙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坚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个性,正因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应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杯具看成其性格的杯具,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完美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理解。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这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礼貌的重建,任重道远!
读后感2000字 篇13
从外地出差回到办公室,办公桌上显著的摆放着一本董明珠的《行棋无悔》,一问才知道是公司为女性干部免费发放的,这不是自己渴望已久的书吗?顿时心里就燃起一种想要马上读完它的冲动,想看看这位“铁娘子”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书虽只读至一半,但已然让同样身为女性的我彻底膜拜了!董明珠,一位坚强执着而又高贵典雅的女性,传说中的“铁娘子”,在硝烟弥漫的“空调战场”行走20余年,凭借她的睿智、果断、执着和吃得苦的性格,终于完成了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到格力集团董事长的华丽变身。
以前总觉得自己命运坎坷,经历了大多数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故事,看过董明珠的传奇经历之后才发现,从什么样的条件下走出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困境,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如果坚持,又能坚持多久?董明珠丈夫的离世,并未让当时年轻的她另寻港湾,而是用一个女性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狠心”离开自己年幼的儿子,辞去尚算稳定的工作,背井离乡南下打工,撇开现在功成名就的她,想想当时的董明珠,是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毅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用佩服二字已然不能形容对她这种精神的敬畏,她用自己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咱们女性的能量是无限的。
商场如战场,没有谁会因为对手是女性而手下留情,职场亦是。但董明珠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现在又不是拉板车,女性体力不行就干不了,关键还是看思维方式,只要愿意付出,能吃苦就一定会被认可。”对!只要肯付出,能吃苦,与男人同场竞技又何妨!关键是自己的内心的斗争是否不断?“算了吧,我只是个女人,干嘛那么要强,找个男人依靠就可以了。”如果你有类似这样的想法,相信也就没有太多自我价值的存在了。董明珠不但有着男人的强悍个性,同样拥有着女人应有的细致和优雅,“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句话应该也可以算是对董明珠最大的褒扬。
重点谈谈对董明珠办事风格的看法吧!行将中年的她有勇气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离家创业,已不简单,现在看来,那时的她能有此番的理想与豪气,就注定她会是成功的。从1990年进入格力后,董明珠不曾跳槽过,凭借着她的这份执着、勤奋和诚恳,她在格力的每个阶段都是出类拔萃的。多家媒体采访董明珠的成功经验,问其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今天的成就,答案是否,她说只要尽职尽力在每个阶段的岗位上都做得比别人好,受到别人的尊重,职务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就是她的成功经验。这句话很受用!平常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职业规划,以后想作出多大的一番事业等等,当然不是否定这些是错误的,规划和理想要有,但是最关键和最现实的还是先把目前的工作做到出色,再去谈其它。
董明珠从不认错,总说自己永远是对的,这份自信和霸气来自于哪里?难道她就真没犯过错?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她的原则性非常强,坚持一切正确的东西,做出任何一个决策都从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出发,不盲目、不冲动,充分论证之后再出发,从她94年刚担任经营部长就有魄力免掉总经理的人可以看出;从她拒绝哥哥的提货要求也可以看出,讲原则近乎“绝情”的案例举不胜举。因为她的这一点,董明珠也就给人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印象。相比较而言,本人在这方面欠缺太多,总容易被环境左右,想历练成如此霸气个性,必将会面临太多阻力和不理解,但还是决心强硬一点、再强硬一点。
董明珠全身心的扑入工作,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这点我感同身受。相信她每次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除了愧疚还是愧疚,在那种时刻,肯定不再是平日里的“钢铁侠”和“铁娘子”,她只是一个母亲。看了董明珠回忆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虽然很“残酷”,但现在的东东带给母亲确是满满的欣慰和自豪,因为他以母亲为榜样,低调、独立而向上,撇开母亲的光环,坚持依靠自己的能力过想过的生活,并未因为他是董明珠的儿子而“富二”!从这点看来,董明珠的教育方式也是绝对正确的。其实真正的爱绝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放任和溺爱反而害了孩子,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出现那么多的“李某某”,原因就在与此,正确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教育孩子的方法!
结合唐岳董事长“不让须眉,舍我其谁”的讲话,回过头再看看董明珠,点点命中,此时才真正深刻的体会到,要打造成一名优秀的职业女性是要经历一条多么辛苦而又漫长的道路。而董明珠的成功又给了我们无限的正能量,让无数的职场女性能够看到明天和希望。不再天天摇旗呐喊励志成为第二个董明珠,而是更加踏踏实实的把现在的工作做到优秀,哪怕职务未能上升,自己又有不有提升呢?
读后感2000字 篇14
再次翻阅这本书已经是九年以后,第一次看它是即将毕业时,《人性的弱点》,卡耐基的经典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是人际交往的圣经。
书讲了十个大的主题:1、与人相处的技巧 2、平安快乐的要求 3、如何使人喜欢你 4、如何赢得他人的赞同 5、如何更好的说服他人 6、让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乐 7、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 8、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 9、不要为工作和金钱而烦恼 10、防止疲劳,永葆活力。
一、与人相处的技巧
不要批评或抱怨别人: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常常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伤害他的自重感,并激起他的反抗。批评所引起的嫉妒,只会降低士气和感情,同时指责的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善。如果是好朋友,适当的建议还是可以,但态度一定要温和,朋友要是和我们意见不和,也要适可而止。
激发别人内心强烈渴望的需求:如果每人都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洞察别人心理的人,永远不会担心自己的前途。首先要把握对方心中最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如鱼得水,否则就办不成任何事。
二、平安快乐的要诀
寻求快乐的唯一途径是不要期望他人感恩,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激你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如果我在日常生活中被人批评,那是因为批评你能给他一种满足感。这也说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只要我相信自己做的对,就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另外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的好,自己每天看着也舒服,心情舒畅。
三、如何使人喜欢你
首先要做到真诚的关心别人:要对他人表示我们的关心,这于其他人际关系是同样的道理;而且我们的这种关心是出自真诚的。这不仅使得付出关心的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得到这种关心的人也同样有所收获。其次要发自内心的微笑:行动胜于言行。做一个微笑者,卡耐基说:微笑,在别人心中造成的快乐会像回力板一样飞回给你;在别人心中造成快乐的感觉,将使自己觉得更大的快乐。生活中,理想经常会遭遇挫折,我们难免有沮丧受伤的时候,有感觉被众人冷落遗弃的时候,无论何时,请记得对人对己展露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最好露出八颗牙齿。佛说“拈花微笑”,武侠中说:“一笑泯恩仇”,当你微笑时,你心中任何不愉快或不自然的感觉都静止了,世界的大门便为你敞开了。
四、如何赢得他人的赞同
在和别人谈论某件事情时要以以友善的方式开始,免与人辩论,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而且尽量-要让对方多说话,碰到分歧的时候,如果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五、如何更好地说服他人
在当你觉得你是对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说服别人呢?
首先要间接地指出他人的错误。不过在指责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的错误,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要保全他人的面子,然后要以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的语气,叫那个人自己来想,另外就是鼓励的办法更容易使人改正错误,使对方乐于做你所建议的事。
六、让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乐
这章主要给我讲了,让家庭幸福快乐应该注意的细节和相关的交际技巧,在以后和自己的爱人相处过程中,要有礼貌,这是根本,然后从小事去关心家人,了解家人工作,分享家人的嗜好,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脾气要好,不要激动,成熟的心理在其中是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这是在下一章所讲到的。
七、如何使你变的更加成熟
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我们生活于世就要面对生活中的许多责任,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总是抱怨当前的困难,要慢慢学会摆脱这种情况。
再有,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讨厌之举,要让别人喜欢你,先得使自己让人喜欢。得到友谊的最佳方法,是必须注重施与,而不是获得--但应该是亲自赢取得来,而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所谓赢取友谊的能力,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等。那应该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处世的态度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爱、兴趣、注意力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八、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
现今,城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时候孤独和忧虑的感觉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当今可以说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走入充满光亮的人群。我们要去认识人,去结交新的朋友。幸福的感觉并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兴高采烈,把自己的欢乐尽量与别人分享,这样你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而过多的忧虑会导致很多的疾病如:心脏病、消化系统溃疡、高血压,所以不要过多的忧虑,我们要尽可能的享受人生,最使你轻松愉快的是,健全的信仰、睡眠、音乐和欢笑。
九、不要为工作和金钱而烦恼
随着人口的增长,现金找工作难,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更难,可是如果不找到工作,就没法生活,没法养活家庭,很多人,为此而烦恼。
其实,与其这样整天为了这个而发愁,闷闷不乐,还不如走出去,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认识一个朋友,以后也许就多一条出路。
十、防止疲劳,永葆活力
整天拼命的工作挣钱,和生活上的压力,疲劳是每个人肯定会有的,适当要约上几个好朋友,去外边放松交游,放松自己,使自己的身体身心全都得到放松,这样也许你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年轻人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于活力,永葆活力,激情无限。
读完《人性的弱点》让我懂得太多太多, “在人类的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请让我们重视我们的朋友,让友谊围绕着你、我、他。对照一下自身的所作所为,问一问自己:我都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吗?
读后感2000字 篇15
最近阅读了《执行力》一书,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讲述这样一个道理,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决定团队的成败。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执行力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述达成执行力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三部分讲述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设计。在这三部分中重点阐述了执行力组织的核心流程设计,它是执行力的精髓所在。通过对那些业绩突出、经营稳健、被称之为行业巨头的许多大型企业的分析研究中,作者得出这样一些结论:他们之所以得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而且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
1、组织内部都建立一种执行力文化。
2、组织的薪酬设计更多与业绩联系起来。
3、在执行力组织中,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4、组织的领导者都有一些共同点。
5、组织很注意评估。在深入的分析研究中作者进行了高度概括。一个执行力较强的组织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同时指出:战略、运营、人员三个流程结合起来,正是执行力的精髓所在。
虽然作者没有给执行力做一个具体的解释,但我们不难得出:执行力就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具体说就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何配置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通过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该组织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强调要具有求实、实干、协作的精神。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了达成执行力所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是对领导者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要求领导者做到七件事。
1、了解企业,了解员工。这里的了解要求领导者要知道你的企业,你的组织每天在做什么,你的下属每天在做什么,工作进行的如何,在实施目标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是否已经想出解决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领导者经常与员工沟通,多听多问,倾听下属门的声音。
2、面对现实。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要有勇气去面对现实,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积极想办法去补救。
3、设定目标及其优先顺序。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而且应使这些目标明确、具体,以便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选择三、四个目标排定优先顺序,让人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4、跟踪目标,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制订目标后,要拟订一份详细的执行计划,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并时刻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论功行赏,奖优罚劣。
6、让员工成长,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办法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形式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因为一个执行力强的组织不仅要求领导人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对其他员工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7、了解自我。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有一定的情感强度,也就是要有坚强性格,只有具备坚强的性格才有勇气去面对现实,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下属的情感强度有所了解,以便知人善任。
二、是要构建执行力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经济的发展他对企业的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用非同一般,要想使你的公司、企业富于执行力,就必须将其融入你的企业文化中,只有将执行力融入企业文化中去,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企业中每个人都了解并深入实践。只有这样,执行力才会发挥作用。因为一个企业或是一个组织不仅需要一个具有执行力的领导者,同时也需要全员的执行理念。戴尔公司的董事长迈克。戴尔就是一个非常重视企业文化,有着浓重人文色彩的人,他曾讲到:据我所知要建立或维持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企业,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目标统一、战略一致与同事们成为并肩作战伙伴。
三、是知人善任,用能执行的人。
人才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之间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会有一流的公司。
和近期的工作相比较,我觉得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了解到作为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影而出,立于不白败之地,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执行力,同样作为国家机关的一个工作部门要圆满完成他的工作任务,也必须具备较高的执行力。对于我而言,今后要努力把工作完成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我们团队的执行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要做到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努力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同事们通力协作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向着我们公司的,团队的,个人的一流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