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必背重点知识点

中考历史
2022/2/1
历史是初中考试中的重点科目之一,为了方便大家复习,下面整理了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清朝的闭关锁国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全面内战的爆发1.内战爆发: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2)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使国民党政府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3)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4.三大战役作用: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5.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共土改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占绝对优势;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③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日益低落。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1、印刷术:唐代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意义:大大提升了字体印刷的速度,促进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2、指南针:(1)战国时我国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以后,不论阴晴,都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12世纪末(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代的文献已明确记载了火药的性能及其制作方法;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再传到欧洲。
4、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意义:四大发明对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举,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成功经验。)
(2)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罗斯福新政
(1)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2)特点:政府干预经济。
(3)作用:①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三)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冷战”的表现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开始的标志);
经济上——1947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军事上——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四)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一,它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科技群;第二,科技与社会的联系及其紧密。国家、企业直接领导和参与科技研发,从而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并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三,发展速度极快,知识老化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