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特邀学术讲座之佟玉洁《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征》

云南美术高考信息
2014/3/13
受美术学院教工支部书记陇艺梅邀请,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策展人、女性艺术研究专家、批评家佟玉洁于2014年3月6日下午在公共教学楼A102教室为美术学院师生带了一场党员教师系列学术特邀讲座《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征。
首先,佟老师对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展示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运动的代表流派的主要作品,并对西方艺术史中和中国艺术史中的女性进行了讲解,谈及了女性在时代的转变中,她们的角色也在不断的转换。
其次,佟老师阐述了20世纪的90年代,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女性主义作为具有人文特征的世界性的艺术潮流,它影响并带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在借鉴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由本土发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及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建立了前女性主义艺术(性别政治、身份政治)和后女性主义艺术(酷儿政治)的价值体系,同时列举了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例如陶艾民的《女人经》(装置艺术)、肖鲁的《恶之花》《对话》(装置艺术)、李秀勤的《家》(装置艺术)、何成瑶的《妈妈和我》(行为艺术)、向京的《观看之道》(雕塑)、范坡坡作品《新前门大街》(行为影像)等等。
接着,佟老师指出上述建立的价值体系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性,即对女性的历史与现实生存状态包括文化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以及对人的价值再开发与利用一种艺术的实践,并且形成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人文特征的基本范式:第一,文化质疑性的艺术生产。第二,身体快乐性的艺术生产。
前者文化质疑性的艺术生产,体现出了前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征。它包含着性别政治和身份政治两部分。前女性主义艺术性别身份的强调,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策略性的政治诉求。中国的性别政治和身份政治的女性主义艺术,作为女性为主体的一个政治的发生系统,成为了共同担当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人文景观。而后者身体快乐性的艺术生产,体现出了后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征,它表现在对性别自身的否定上。性别解构性的话语成为了艺术主体性的权力话语,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主要形式是酷儿政治。中国后女性主义艺术所关注的身体建构性与开放性,恰恰表现出了性别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是身体观念维度的不断地扩展,在打破了肉身化的身体和社会化的身体界限的同时,把肉身化的身体表演纳入社会化的身体思考范围中。
最后佟老师总结性的强调: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走过的路程不长,但是人文性的价值体系已经形成,无论是文化质疑性的艺术的生产,还是身体快乐性的艺术的生产,皆已经纳入世界女性主义艺术的范畴,并且成为世界性的女性主义艺术政治生态的一部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不仅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成为了具有人文特征的世界性的女性主义艺术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和丰富的图片,佟老师深入浅出地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女性主义尤其是颇为深奥的女性主义艺术的主要内容。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地向佟老师提问,佟老师一一做了生动详细的回答,并推荐了多本关于女性主义艺术方面的书籍,最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佟老师的讲座。
通过这次讲座,在座的师生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进一步促进美术学院的学术交流,给同学们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美术理论研究的兴趣。
(文:陇艺梅;图:黄子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