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对艺考生有何好处?

2023艺考
2022/12/1
在艺术类招生中,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参照院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0+18”所院校,享有很大的自主招生权。比如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面向省级统考合格生源组织专业校考、高校自主划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自划线)等等。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些院校还有可能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是否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对艺考生有什么影响呢?两者区别大吗?对此,本期我们就是否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进行详细解读。
01-部分独立设置艺术院校的“特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
也正是这样的巨大差异,让编制分省分专业计划对全国考生是否公平,又如何解决等问题的争论长期存在。
03-艺考改革让公平最大化
怎样做到公平,总体而言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坚持“考试公平”还是坚持“区域公平”上。
所谓“考试公平”,就是真正做到全国统一试卷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各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完全按统一分数线由高到低录取;
所谓“区域公平”,就是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通过区域分配招录名额来调控各地区之间录取人数的悬殊差异,从而照顾教育资源不丰富的地区。毕竟,全国地域之广、教育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先进带动落后,否则两极分化等将更加明显。
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更多人倾向于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考生在哪个省份参加高考,就在哪个省份填报高考志愿。
各院校的招生计划也分省制定,不同省份的招生人数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只能报考在所在省份安排了招生计划的院校及专业。
那么如何做到“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协调兼顾,将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进行既公平又合理的分配,这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也正是这样,“自主招生”才在招生改革中应运而生。
包括不编制分省分专业计划在内的“自主招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能体现高校人才选拔的独特性,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增加贫困地区的优等生进入名校的机会;能与国外名学争抢好的生源等。
当然,弊端也很明显。比如:对考生而言造成新的机会不均等,滋生腐败;为“抢生源”,院校各出“奇招”,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等。
就艺术教育而言,一直都在改革路上的艺考也尝试着探索新的权衡之路,就是给独立设置本科艺术类院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在兼顾艺术教育特色的同时,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正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那样: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可继续试点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面向省级统考合格生源组织专业校考、高校自主划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自划线)。
也就是说,“试点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校考”、“自划录取线”等,让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拥有极大的招生自主权。
结束语
在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教育水平差距巨大的国情来看,绝对的教育考试公平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保证了给全国各地区一个相对公平和均衡的入学机会。同时,保留“试点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校考”、“自划录取线”等,又能彰显艺术院校的自身特色。两者结合,就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