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

吉林美术专业
2017/11/18
吉林化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
报考一所学校的专业,大家都会提前对该专业进行一番了解,比如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等等。本站小编了解到很多同学以及家长对吉林化工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感兴趣,在这里,我们特别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吉林化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供大家参考!
那么吉林化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有哪些呢?随小编来看一看吧:
吉林化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人格健全、有创新意识,掌握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方法,能在国民经济相应部门从事测量、控制与仪器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生产一线现代工程师和管理者。
注意:以上为大家提供的内容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招生信息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手机添加微信公众号:艺考查查(yikaochacha),了解热门大学专业的权威解读、主要就业领域以及前景如何!
★想知道更多关于吉林化工学院的信息?别急,这就为你提供关于吉林化工学院最全的简介概况:
吉林化工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北国江城——吉林市,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化工类大学。学校成立于1958年,原隶属化工部,于2001年划归吉林省人民政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和几代化院人的探索实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影响广泛,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成才”服务行业、贡献地方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化工、机电等传统优势学科领域一直居于省内领先地位,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10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057.22万元;馆藏图书130.2万册。设有研究生学院、14个教学院(部)和1个工程训练中心、1个分析测试中心。专业设置涵盖工、理、经、管、文、医6个学科门类,实现硕士、本科和高职多层次办学,全日制在校学生1.5 万余人。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13个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授权点;45个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0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618人。学校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5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1人,省高级专家、省教学名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拔尖创新人才、跨世纪人才后备人选等26人次。
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培训,教学成果显著。现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 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2007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09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全国地方工科院校中第一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2011 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专业。近年来共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9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生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44项,省部级奖582项。
学校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价值取向,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学科建设、科研水平逐年提升。现拥有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8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园,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60项;针对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763项,可支配科研经费总计1.5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3项;申请发明专利133项;发表学术论文288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5篇。学校坚持“科教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换热网络优化与节能等研究领域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在精细化学品的开发、无损检测、流体密封、水污染控制新技术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学校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优势突出,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积极搭建成长平台。目前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成功开展多模式的合作办学。
吉林化工学院秉承 “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校训,注重内涵发展,强化特色办学,不断加强校政、校企合作办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