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江苏考研复试
2022/4/7
常州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已公布,接下来,各位考研考生需要全心全力准备复试调剂事项。
常州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保证选拔质量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教育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会议精神,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稳妥做好我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函〔2021〕2号)及江苏省相关文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门人才选拔规律,确保生源质量。
(二)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疫情防控措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细化工作流程,着力提供优质服务。
二、组织管理
(一)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研究生院负责复试录取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学校成立网络远程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疫情防控、宣传保障、后勤保障、信息技术保障、监管督查等方面工作。
-------------------------
三、招生计划
(一)学校根据省教育厅下达我校的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照各学科、专业学位类别的基础需求、生源情况、培养条件、科研贡献、培养质量及上一年度规模等情况,综合确定各学院分专业招生计划。网上前期所列的各专业招生人数仅供参考。
(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分类下达,不得相互挪用;各专业招生计划不得相互挪用,确需调整使用的,须报研究生院同意后方可使用。
(三)学校将对各学院的招生计划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各学院实际复试(含调剂)人数与录取进展情况,对学院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四、复试分数线及名单
(一)未单独划线的学科(专业),复试分数线不低于教育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国家A类地区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简称“国家线”)。同一专业学位类别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复试分数线一致。此外,艺术设计(135108)和电气工程(085801)两个专业须达到我校划定的复试分数线,艺术设计(135108)初试总分须达到380分及以上,电气工程(085801)初试总分须达到280分及以上。
(二)各学院应采取差额形式确定复试考生名单,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复试名单须及时在各学院网站公布,学院在复试前通过电话或网络等向复试考生发出具体复试通知,确保通知到位,并做好通知记录。
五、复试方式及时间
(一)综合考虑当前疫情防控和我校实际情况,我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采取网络远程复试的方式进行。
(二)复试时间由各学院根据情况自主确定,分批进行,具体安排须上报研究生院批准后在本学院网站及时公布。第一批复试期间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院,可根据招生情况,确定后续的复试时间。复试录取工作一般应于4月30日前完成。
六、复试资格审查
(一)各学院在组织考生复试前,必须指定专人对考生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未能通过资格审查或未参加资格审查的考生不予复试。
(二)按有关收费文件规定,考生需缴纳复试费80元/人。未按时缴费的考生不予复试。缴费后因考生自身原因未参加复试者,已缴复试费不予退还。
(三)考生须将以下材料的扫描件按序整理成一个PDF文件,并命名为“报考专业+考号+姓名”,按规定的要求提交。
1.考生有效居民身份证件(正反面);
2.考生初试《准考证》(可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
3.学历、学籍证书(往届毕业生毕业证或结业证,应届毕业生学生证)、学位证书。
4.现场确认时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需提供学籍、学历认证报告:应届毕业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往届毕业生提供《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持境外学历的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5.现场确认时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如此时已经取得本科毕业证书,需交验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并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6.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加盖公章)、科研成果以及证明自己研究潜能的相关材料。
7.填写完成的《考生诚信网络远程复试承诺书》。
8.学院要求提供的其它材料。
(四)未按规定提交材料,或故意隐瞒身份、违反相关规定,或提交虚假材料的,取消复试资格。如录取后发现,则取消入学资格或开除学籍。
七、复试内容及要求
复试内容包括面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加试等部分,加强对学生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既要注重学业知识考核,也要加强对考生专业能力素质和科研创新潜质的考查,既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注重学生的一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