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大纲医学护理类理论知识(2)

浙江高考最新信息
2014/4/17
(8)掌握主动脉弓的分支。
(9)熟悉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程;了解颈动脉小球、颈动脉窦的位置和作用。
(10)熟悉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11)熟悉上肢动脉主干的名称和行程;了解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12)熟悉腹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支、分布。
(13)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14)了解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来源。
(15)了解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掌握子宫动脉的起始及其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16)熟悉下肢动脉主干名称和行程。
(17)熟悉上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熟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程。
(18)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19)熟悉下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
(20)掌握大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了解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和注入部位。
(21)掌握肝门静脉的合组成、主要属支和收集范围以及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途径和临床意义。
3.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
(2)熟悉淋巴干的名称及收集范围;掌握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3)熟悉腋淋巴结、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及流向;了解全身淋巴结群的位置。
(4)熟悉脾的位置和形态。
(5)了解胸腺的位置和形态。
(四)感觉器
1.了解感受器结构的种类和功能。
2.视器
(1)了解视器的组成。
(2)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层的分部及形态结构特点。
(3)掌握眼球内容物的名称和作用。
(4)熟悉房水的循环途径。
(5)熟悉泪器的组成和鼻泪管的开口部位;了解结膜的形态结构。
(6)熟悉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
3.前庭蜗器
(1)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
(2)了解外耳道的走向;熟悉鼓膜的位置、分部。
(3)熟悉中耳的组成及鼓室各壁的结构。
(4)掌握咽鼓管的交通、功能及小儿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5)了解内耳的组成;熟悉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掌握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6)了解声波传导途径。
(五)内分泌系统
1.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2. 掌握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胸腺的位置;了解各内分泌腺的形态。
(六)神经系统
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分部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中枢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①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位置,掌握灰质内的主要神经核团及白质内的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功能;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②掌握脑的分部和位置;掌握脑干的组成;熟悉脑干各部的外形主要结构及其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熟悉脑干内主要神经核团的名称和性质,了解脑干内纤维束的联系概况及重要纤维束的名称、功能。
③掌握小脑的位置和外形、小脑扁桃体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小脑的内部结构。
④掌握间脑的位置、分部及背侧丘脑腹后核的功能。
⑤熟悉下丘脑的组成。
⑥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和分叶;掌握大脑皮质主要机能区的位置。
⑦掌握基底核的名称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
⑧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分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⑨了解各脑室的位置和联通。
(2)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①熟悉脑、脊髓被膜的层次及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位置;了解硬脑膜窦的概念。
②掌握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③掌握椎动脉、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④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⑤了解脑室系统的组成,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3.周围神经系统
(1)脊神经
①熟悉脊神经的组成分支、纤维成分及前、后支的分布规律。
②了解颈丛的组成、位置和皮支浅出的部位;熟悉膈神经的分布。
③了解臂丛的组成、位置,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
④了解胸神经前支的分布及其节段性。
⑤了解腰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⑥了解骶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掌握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布。
(2)脑神经
①掌握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了解其成分和分布。
②了解嗅神经的行程、性质、分布;掌握视神经的行程、性质。
③熟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的分布。
④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和分布
⑤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和分布,了解其损伤后的表现。
⑥熟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布。
⑦熟悉内脏神经的概念和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部位。
⑧掌握交感干的位置、组成,熟悉交感神经主要椎前节的名称。
⑨掌握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副交感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的分布。
⑩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①了解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②掌握浅感觉、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各级神经元及纤维束的名称和位置、交叉部位、皮质投射区)。
③熟悉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熟悉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④掌握锥体束的组成,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⑤熟悉皮质脊髓侧束的行程、皮质核束的的行程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概况。
⑥了解锥体外系的概念。
⑦了解各传导通路的重要部位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
【人体机能】
(一)绪论
1.掌握:兴奋性,反应,兴奋和抑制,刺激阈、内环境的概念;反射和反射弧,机件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2.熟悉:
(1)生理学与护理工作的关系。
(2)新陈代谢的概念,阈下刺激和阈刺激。
(3)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
3.了解:
(1)生理学研究的对象、目的。
(2)同化、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体液调节,神经一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阈电位和阈刺激、兴奋一收缩耦联的概念。
2.熟悉: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
(2)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强直收缩的概念。
(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征,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原理。
3.了解:
(1)单纯扩散,入胞与出胞的作用。
(2)受体的概念、基本功能与特点。
(3)局部反应、超射的概念。
(4)兴奋传导的原理、速度。
(5)肌丝滑行过程,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
(三)血液
1.掌握:
(1)各种血细胞的正常数量与主要功能。
(2)凝血的基本步骤。
(3)ABO血型系统及其输血关系。
2.熟悉:
(1)血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等渗液的概念。
(2)红细胞的生成。
(3)血型分类的依据。
3.了解:
(1)血液的组成和一般理化特性。
(2)血浆的主要成分。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生成调节。
(4)止血与凝血的概念。
(5)血液中的抗凝因素;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6)交叉配血试验,Rh血型的特点。
(四)血液循环
1.掌握:
(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心脏射血和充盈过程中心腔容积,内压、血流及瓣膜活动的变化。
(2)心肌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及收缩性的主要特点。
(3)微循环通路与功能,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意义。
(4)压力感受性反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5)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熟悉:
(1)正常心率及生理变异;心输出量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心肌生物电特点及其形成原理。
(3)正常起搏点、异位起搏点的概念。
(4)血流量、血压和阻力的关系,动脉血压稳定的生理意义。
(5)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6)局部代谢产物对血管的调节作用。
3.了解:
(1)血液循环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心力贮备的概念;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形成、特征及出现时间。
(3)快反应与慢反应细胞、自律与非自律细胞的概念;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心电图基本波形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4)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脉搏的形成及其意义。
(5)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中枢;化学感受性反射;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6)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与肺循环的特点,淋巴循环及其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