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格林童话

福建高考最新信息
2010/6/8
2010年福建省高考作文:《格林童话》的诞生
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是根据《格林童话》的诞生故事命题的材料作文。材料说的是格林兄弟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但是当他们收集到很多传说又找不到确切的关系时,便将收集的材料束之高阁。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他们整理的东西,并将其交给出版社出版,这就是最后的《格林童话》。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自选角度,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但不得超出材料内容和含意。
力挺:这个题目有点意思
凤舞九天:感觉题目的大意是告诉我们机遇总是存在的,看你有没有把握好。认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因此我觉得这个题好写。
N:著名的《格林童话》原来是这么来的。这一份材料企图以亲切赢得考生,希望营造一份轻松,让考生自然而然地发散思维,诚如格林兄弟的那位朋友一样———为什么要执着于最初的研究,执着于所谓的关系?换个想法,《格林童话》就此华丽地诞生了!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有点意思,出题人挺用心的。
lin:如果是我写,我的角度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道这个角度有没有离题?
中立:主题隐晦很难拿捏
sea清幽:入题很容易,因为材料是关于一个耳熟能详的童话的由来,但要写得有新意却很难,因为没有固定的价值取向。虽然可以站在多个角度思考,但是主题很含蓄、晦涩,需要细心挖掘。这个题目很难拿捏,没有那么明显的政治色彩,反而让人不习惯。去年的作文,可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了,因此写起来比较容易。
王小昀:这个题很有新意,可引用的材料似乎很多,实际上不容易找到切入点。如果考生比较紧张,恐怕还会感到一头雾水,因为题目不够一目了然。可仔细想的话,可以联想到其他经典作品,其诞生的过程是不是也类似呢?
格林兄弟原本收集材料是要做研究的,但他们并不认为这个材料本身很有趣,可材料的价值被另一个人发现了。可以讲,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有本身的意义,要善于发现。我感觉这个题目比以往更不好写了,因为需要联想,也需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
拍砖:题目不够贴近生活
单脚跳舞:我觉得这个题目存在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可能会让考生无所适从。格林兄弟试图找出童话和历史人文之间的联系,这在他们看来是条很正确的路,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人们并不能说他们的坚持是错误的。他们的朋友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格林兄弟研究的价值,从而出版了《格林童话》。这个朋友的发散思维也是值得提倡的。双方都是对的,但得到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不是造成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吗?如果我们批评格林兄弟太迂腐、不懂变通,那么我们常说的“坚持就是胜利”难道错了?如果我们表扬格林兄弟的朋友懂得变通,那么世界上很多把一生都奉献给科研事业、生时物质匮乏死后被人崇拜的科学家,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们呢?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很白痴,不知道在说什么。
边城:太偏了,不够大众化,不够贴近民生。
清露:如果我拿到这样的题目,一下子真不知道从何下手。角度太广太大了,写什么呢?写人家的经历,那要是不了解就不好办了;写人家的创作过程或者是作品诞生的经过,好像是文学评论,好像又太大了;写民间传说或者童话故事,也不好写。总之,是我的话,肯定写不好。
suping:很多学生反映这次肯定完了,有的学生还骂题目变态。我看了一下学生写的题目,有的是《实践并不等于空想》、《坚持》、《发现》 ,也有人写故事,反正主题是五花八门的,不知道重点是什么。(记者 黄婷婷)
今年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只有故事没有观点,要考生自行提炼观点,这就先要读懂材料并深入思考。
这一则材料有什么含义呢?《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发行量达上亿册,教育了几代人。这则材料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它是“无心插柳”而成的,格林兄弟起先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搜集的材料,埋头研究没有成果,而他们的一个朋友却因此将其出版成了童话故事,成了名著。
这个信息有何意义呢?新材料作文允许多种立意,多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格林兄弟不成功的角度说,如“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等;也可从事例本身说,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失败与成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无心插柳柳成荫”“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等;更可以从格林兄弟朋友的角度说,这个例子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因为我们从惯性思维出发,乃至一条胡同走到底,要习惯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试一试,而这位朋友就换位思考,于是获得了成功。这说明了“思维枷锁”的危害,其中有一点就是“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从这个角度写更贴近材料,可能更深刻。要知道,社会进步是靠创新来推动的,要别具匠心、勇为天下先,换个角度想问题,尝试“不按常理出牌”才可能采撷到鲜花和果实。
这几年福建的作文题较新颖抢眼,题目貌似平实,其实有深意,作文人人可写,但出彩也难,关键在于考生的悟性。“涉浅水者见鱼鳖,入深海中擒蛟龙”,这就全凭考生的智慧、阅读功力了。
部分省市高考作文
全国卷I:有鱼吃还捉老鼠吗?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行动。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
上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江苏:《绿色生活》
浙江:“角色转换之间”
广东:《与你为邻》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四川:点线面
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据此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安徽:由《吴兴杂诗》引发的感想
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湖北:以幻想为主旨的开放式作文。
江西:《找回童年》
天津:《我生活的世界》
重庆:《难题》
山东:生活品质靠什么支撑
北京: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湖南:“早”
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黄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