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分析(2)

山东高考最新信息
2012/3/24
情境,通过简化模型→递进设问→还原实际,体现了试题关注科技,贴近实践的特点,使考生了解了我国近年来在同步辐射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第 36 题,以科学研究中所用的气体温度计为背景创设情境,巧妙地考查了考生对气体实验定律的认识程度。新奇的装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解答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考生认识了一种新的测温方法,还能体会到气体温度计相比较于液体温度计的诸多优点(如测量更准确,测温范围广等),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这几道题重在引导考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使考生在收获分数同时,更有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平稳创新,难度递进,科学选拔
今年的物理试题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以稳定为主,同时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中多处运用常规的物理情景来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并为考生所熟悉的,但考查的角度及呈现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这对于中学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摆脱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现状,实现减负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今年的试题在题目设置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在选择题部分设置了一道考查物理学史和物理研究方法的题目,这对中学注重培养考生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素养起到了引导作用;二是在选做题部分设置了一道选择题,这可以更全面的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三是两个实验题均是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高考对新课改的有力支撑。
2 .今年的物理试题不乏精彩之处,反映了命题者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精准把握和娴熟的命题技巧。同时,在更多的题目上体现的是稳重有变,情景新颖,设问巧妙。
如第 20 题,理想变压器是常见的试题情景,虽然该题也采用了这一情景,但构思巧妙,通过“变电所需适时进行调压”,使该题有了新意。
第 22 题,关于电磁感应中导体棒在导轨上的运动问题属于常规题目。本题将两个导体棒先后释放,并巧妙的控制好释放高度,情景 新颖独到不落俗套。
第 24 题,将非常常规的板块模型,通过表面摩擦系数的调整,转化为一道 质量高、效度好、设问巧、情景妙的精彩动力学综合题。
3 .试题通过分层梯度式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降低入题难度、分散难点等方法, 保证了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使考生保持较好心态,发挥正常水平, 实现了科学选拔人才的目标。
如 第 19 题,给出系统平衡时 b 所受摩擦力为零,这样就使题目的入题难度大大降低,相反若没有这一条件,则可能对应多种不同情形,会使该题的思维量加大很多。
第 22 题, 通过分散难点使该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其中的 A 、 B 两个选项是关于加速度的讨论,相对来说较易,而 C 、 D 两个选项是关于 动能的讨论,思维量较大,对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第 24 题,题目通过三步设问将 难点分散开 ,其中的前两问为最后一问的求解铺设了台阶,从而避免了难度过于集中。
第 25 题,第( 1 )( 2 )问大部分考生都能完成,第( 3 )问则对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第( 4 )问是在前三问的基础上考查考生对带电粒子运动情景的整体认识,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设问时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 步设问有以下特点:一是对认知的考查由简单至复杂,二是对规律的考查由特殊到一般,三是对能力的考查由基本到综合,实现了设问的科学性、艺术性、合理性和递进性。 第( 1 )问 ,起点较低,多数考生能在此有所收获 ,第( 2 )问 由点到面,使考生通过对粒子在Ⅰ、Ⅱ两区完整运动轨迹的描绘,建立起一幅真正的“扭摆曲线”的图景 ,第( 3 )问 对部分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重在考查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第( 4 )问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部分理性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对扭摆器的认识从特殊走向一般,从模型还原到实际。
五、探究、创新并重,全方位考查实验能力
两个实验题既有生活化的情景,又有回归教材的内容,同时在试题情景选择上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试题在渗透“从生活走进物理”理念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试题素材源于教材,但命题立意高远,不拘泥于教材,是对教材原有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试题全面考查了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得出结论并对 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方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