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高职单招医药卫生类考试说明

福建高考最新信息
2010/12/31
2011年福建省高职单招医药卫生类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医药卫生类专业高职单招考试命题必须坚持“三个有利” 的指导思想。第一,有利于体现科学、公平、公正选拨人才的原则,对报考医药卫生类高职单招的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第二,在试卷内容上有利于体现医药卫生专业素质教育,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考查考生对医学基础课程中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试卷安排上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现高职单招与普通高考在试卷批改上进行同步接轨,客观题由电脑阅卷,主观题由教师直接在电脑上评卷,利于试卷批改及学生的作答,以减少人为误差。
(二)命题原则
医药卫生类专业高职单招测试命题必须根据2011年福建省高职单招医药卫生类专业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科学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1.注重科学性。命题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到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材料简洁、明确,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试题的难度要求适当,思考量和书写量适中。命题要力求体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度的难度。体现由易到难,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原则,同一份试卷中试题之间相互独立,无前后提示。命题考点覆盖范围广,按照考试大纲对各章内容的重要考点进行合理安排。
2.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命题要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要重视考查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考试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试卷满分:300分
4.内容比例:解剖学部分占考试内容的60%,生理学部分占考试内容的40%。考核知识点层次比例分为掌握内容占60%,理解内容占30%,了解内容占10%。
5.题型比例:试卷客观题(单项选择题)150分,主观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论述题)15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占50%,约150分;名词解释题占10%,约30分;填空题占20%,约60分;论述题占20%,约60分。
6.试题难度:全卷总体难度系数控制在0.52左右。
7.组卷方式: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三、考试目标要求与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解剖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目标要求
1.了解解剖学的概念。理解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2.理解解剖学姿势的含义、常用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考试内容
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与地位:解剖学基础的概念和组成。
二、人体的组成与分部:组织、器官、系统、内脏的概念,其中人体组织和系统的分类;人体的分部。
三、常用的解剖学术语:解剖学姿势的概念;人体轴和面的分类及含义;方位术语的各种名称和含义。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目标要求
1.了解细胞的形态,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理解细胞膜、重要细胞器、细胞核的基本功能。
2.了解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理解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和功能。了解腺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3.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理解疏松结缔组织的成份和功能。理解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各成分的形态。
4.理解肌组织的分类。理解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了解其超微结构特点。了解心肌、平滑肌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5.理解神经组织的构成和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类。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和结构特点。了解神经末梢的概念及分类。
考试内容
一、细胞:细胞的形态;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质中重要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的功能;细胞核中核膜、染色体与染色体的功能。
二、上皮组织: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其分布范围和功能;腺的分类和特点;上皮组织的游离面、侧面、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名称与特点。
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构成、特点、功能及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及功能,细胞间质的组成;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各成分的形态特点。
四、肌组织:肌组织的分类;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心肌、平滑肌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五、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构成;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的概念、分类及其结构特点;神经末梢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章 运动系统
目标要求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骨的分类和构造。
3.了解骨连结的分类。理解关节的基本结构。了解关节的辅助结构和运动。
4.理解躯干骨的组成和位置。理解脊柱和胸廓的组成、连结及形态特点。了解颅骨的组成、连结及新生儿颅的特点。理解上肢骨的组成和位置。理解肩关节、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了解桡腕关节的构成和运动。理解下肢骨的组成和位置。理解骨盆的组成和分部。理解髋关节、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了解距小腿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5.了解骨骼肌构造和分类。了解各部肌的分群和各主要肌群的名称、位置。理解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肋间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的位置和作用。理解膈的裂孔名称、位置及穿经脏器。了解腹壁的层次。理解腹股沟韧带的构成和位置、腹股沟管的位置及其内容。
考试内容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骨和骨连结
1.骨的分类和构造;骨连结的分类及关节的概念、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运动形式。
2.躯干骨及其连结: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分类、数量、解剖结构特点(含一般形态和各部特征),椎骨的连结结构名称及特点,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胸廓的组成及形态特点。
3.颅骨及其连结:颅骨的的组成、连结及新生儿颅的特点。
4.四肢骨及其连结:上肢骨的组成和位置;肩关节、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桡腕关节的构成和运动。下肢骨的组成和位置,骨盆的组成和分部,髋关节、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距小腿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三、骨骼肌
1.骨骼肌构造和分类。
2.颈肌(胸锁乳突肌)、背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肌(胸大肌、肋间肌)、四肢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的位置和作用。膈的裂孔名称、位置及穿经脏器的名称。腹股沟韧带的构成和位置、腹股沟管的位置及其内容。
第四章 消化系统
目标要求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2.理解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掌握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特点。掌握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3.理解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及其形成的结构。
考试内容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上、下消化道的概念;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二、消化管:口腔的分部、咽峡的概念及解剖学意义。牙齿的形态构造及种类名称、大唾液腺的组成;咽的分部;食管的分部、三处狭窄位置和距中切牙距离;胃的形态、分部、位置。小肠的分部。大肠的分部、特征结构、各部结构特点;麦氏点和齿状线的概念。
三、消化腺:肝的位置和上下界体表投影,肝的形态特点(含上、下面)。胆囊的位置和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和胆汁的产生及排出途径;胰腺的位置和分部。
四、腹膜: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名称。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目标要求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理解呼吸道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特点。掌握肺的位置和形态特点。
3.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了解胸膜下界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纵隔的概念、分区。
考试内容
一、呼吸系的组成。
二、呼吸道: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的分部,鼻旁窦的组成及开口;喉的位置、组成及结构特点;气管的位置及气管切开的部位,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
二、肺:肺的位置和形态特点(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及左右肺的分叶。
三、胸膜与纵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下界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纵隔的概念、分区。
第六章 泌尿系统
目标要求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2.掌握肾的位置和形态特点。理解肾的剖面结构和被膜。
3.理解输尿管和膀胱的位置和形态特点。理解尿液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考试内容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肾:肾的形态特点、位置、剖面结构及被膜。
三、输尿管道:输尿管的长度和三处狭窄;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膀胱三角的概念;女性尿道的结构特点和长度。
四、尿液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第七章 生殖系统
目标要求
1.掌握男性生殖腺的位置,了解其形态特点。了解男性生殖管道、附属腺体、外生殖器的组成。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和形态特点。
2.掌握女性生殖腺的位置,了解其形态特点。掌握输卵管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特点、子宫的固定装置及临床意义。了解女性外阴及乳房形态,理解会阴的概念。
考试内容
一、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睾丸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生殖管道的组成,精索的概念;附属腺的组成;外生殖器的组成;男性尿道的长度、分部,男性尿道的三处狭窄和两个弯曲。
二、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的位置、形态。输卵管的分段及临床意义;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子宫固定装置名称及临床意义;女性外阴及乳房形态;会阴的概念。
第八章 脉管系统
目标要求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2.掌握心的位置和形态。理解心腔结构和心的体表投影。了解心的血供及心包的概念。
3.了解血管的分类。理解动脉韧带的概念。理解主动脉的分部、主要分支。掌握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理解上、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理解全身主要的动脉搏动点及压迫止血部位。
4.了解静脉的结构特点。掌握头、颈、上下肢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和起止。了解上、下腔静脉的合成、收集范围和汇入部位。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结构特点、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
5.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了解主要淋巴干的名称、淋巴导管的组成、行程及其收纳范围。理解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及引流途径。了解脾的位置、形态、功能。
考试内容
一、概述:脉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的概念。
二、心:心的位置和外形(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三沟);心腔的结构(各腔室的入口、出口及特殊结构);心传导系统组成;心的血管分布;心包的分类及概念;心的体表投影。
三、血管:血管的分类。肺循环的主要血管名称及动脉韧带的概念。体循环的主要血管:
1.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的分部、主要分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上的三个分支);颈外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上肢动脉主干的名称,胸主动脉的分支(脏支和壁支),腹主动脉的分支(脏支和壁支),髂内动脉的分支。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主要的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搏动点及压迫止血部位。
2.体循环的静脉:静脉的结构特点。上腔静脉系的合成、收集范围和汇入部位,头、颈、上肢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和起止,胸部的静脉名称;下腔静脉系的合成、收集范围和汇入部位,下肢的浅静脉名称及走行路径,肝门静脉的组成、结构特点、属支、吻合支。
四、淋巴系统:淋巴系统的组成;主要淋巴干的名称、淋巴导管的组成、行程及其收纳范围。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及引流途径。脾的位置、形态、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
目标要求
1.掌握视器、前庭蜗器的组成。了解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的分部和各部的构成、形态特点。理解房水的产生、排出途径及其临床意义。了解眼副器的分部和各部特点。
2.了解外耳、中耳、内耳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特点。
考试内容
一、视器:视器的组成;眼球壁的三层结构及各部的构成、形态特点;眼球内容物的组成。房水的产生、排出途径及其临床意义。眼副器的分部和各部特点。
二、前庭蜗器:外耳、中耳、内耳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特点。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目标要求
1.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常用术语。
2.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分部。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了解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功能。理解脑的分部和各部的位置。了解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和主要间隙的构成。了解脑和脊髓的血供。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3.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理解脊神经各丛的主要分支名称和胸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
4.理解12对脑神经顺序和名称及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5.了解内脏神经的组成和分类、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6.了解脑和脊髓传导路的分类和主要的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的功能。
考试内容
一、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功能;脑的分部和各部的位置,端脑的叶间沟和分叶及重要的沟、回,大脑皮质的功能区。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和主要间隙的构成。脑和脊髓的供血血管名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三、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的组成、分丛及各丛的主要分支名称和胸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12对脑神经顺序号和名称及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的主要分支、性质及其分布范围;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比较的特点以及内脏神经的组成和分类、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四、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脑和脊髓传导路的分类;感觉传导通路的主要类型及功能;运动传导通路的分类及功能。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目标要求
1.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2.理解垂体的位置,了解垂体的分部及功能。
3.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特点。
4.理解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特点。
考试内容
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二、垂体的位置及分部,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功能。
三、甲状腺的形态特点和位置。
四、肾上腺的位置、形态特点及分部。
第二部分 生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目标要求
1.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了解肌内注射时“两快一慢”的机理。
2.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稳态的生理意义。
3.理解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了解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考试内容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的概念。刺Ji和反应的概念,反应的形式。兴奋性与阈强度(阈值)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阈刺Ji、阈下刺Ji、阈上刺Ji的概念。生殖的概念。
二、机体与环境: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稳态)的意义。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
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标要求
1.了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和特点。
2.了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了解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形式。
考试内容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物质转运常见的几种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作用的概念及特点。细胞膜的物质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概念及它们的区别。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波形组成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三、肌纤维的收缩功能: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耦联过程。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单收缩、强直收缩的概念。
第三章 血液
目标要求
1.了解血液的组成及一般理化特性。掌握血浆和血清的概念。理解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
2.掌握血液的功能,血细胞正常值及其主要功能,血量和血细胞比容。掌握红细胞生成的部位、条件和生成调节。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了解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理解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临床应用。
3.掌握ABO血型的分型依据,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理解ABO血型鉴定原理,会用玻片法鉴定ABO血型。
考试内容
一、概述:血液的组成及血细胞比容的概念,血浆和血清的概念,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浆: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血浆渗透压的概念,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
三、血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红细胞的功能及其主要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的部位、条件和生成调节。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及其正常值,各类白细胞的基本功能。血小板的正常值和功能。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肝素与枸橼酸钠的抗凝机理。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临床应用。
五、血型与输血:血量的概念及正常值,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分型。Rh血型系统的分型及临床意义。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玻片法鉴定ABO血型的方法及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标要求
1.掌握心动周期、心率。理解心脏泵血过程。掌握每搏排出量和每分排出量的概念、正常值和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理解心音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其意义。熟练掌握心音的听取方法,能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2.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理解正常起搏点、窦性节律。了解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概念。理解心室肌细胞兴奋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理解兴奋在心内传导的顺序、特点和生理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了解正常心电图各波型的生理意义。
4.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和影响因素。熟练掌握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理解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了解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理解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了解淋巴循环及其生理意义。了解微循环的概念、血流通路及其功能。
5.掌握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降压反射过程及生理意义,全身性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了解局部性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考试内容
一、心脏生理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率,心脏泵血过程中心房与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方向的变化。每搏排出量和每分排出量的概念、正常值和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其意义,心音的听取方法,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2.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特点。
3.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的概念及自律性形成的基础,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兴奋在心内传导的途径和特点,房室延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
4.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二、血管生理
1.动脉血压:血压的概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概念和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及影响因素。
2.静脉血压静脉血流: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和正常值,中心静脉压的生理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3. 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微循环的概念、组成、血流通路及其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原理。淋巴循环及其生理意义。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2.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第五章 呼吸
目标要求
1.了解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理解胸内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掌握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2.了解气体交换的动力、过程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了解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3.理解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考试内容
一、肺通气: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和原动力,呼吸运动(主要吸气肌和呼气肌,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胸膜腔内压的概念、成因及生理意义。肺弹性阻力的来源,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意义,气道阻力。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二、气体的交换和运输:气体交换动力、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和特点,发绀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化学结合运输形式。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的概念及分布。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目标要求
1.了解唾液的主要成分与作用。掌握胃的运动和排空,理解小肠的运动形式和作用。掌握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与作用。了解小肠液和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与作用。了解大肠的运动。掌握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化学性消化过程。
2.理解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理解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及其有利条件。
3.理解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胃肠平滑肌运动与消化腺分泌的调节。了解四种主要胃肠Ji素的作用。
考试内容
一、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1.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咀嚼和吞咽。食管的蠕动。
2.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的运动形式,胃排空,呕吐。
3.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4.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运动的形式,排便反射。
二、吸收: 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及其有利条件。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三、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胃肠平滑肌运动与消化腺分泌的调节。四种主要胃肠Ji素的作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