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前苏联 柳比歇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
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
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1]所有的人,连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
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
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
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
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 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具体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这方面的书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苏联的昆虫学专家。他从1916年元旦那一天开始,就坚持写日记。都记些什么呢?随便举一天为例:
“乌里杨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杨诺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
工作、休息、看报、读书、写字,他都详细地记下了时间,几小时几分钟,并且要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1972年他逝世时为止,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天天记一篇时间明细帐有何意义呢?因为一般人所说的工作时间其实是毛时间,真正用来做工作或读书学习的时间说不定只有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其余的时间都不知不觉地流走了,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之中;而柳比歇夫计算的工作时间是纯时间,这样,他每天要求自己达到的实际工作和读书时间就要比一般人多得多。
正是靠了这个“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赢得了比其他人多一倍的时间,也就是说,等于自然界另外又赋予了他一次生命。他一生干了那么多事情: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等领域。他还懂得历史、宗教、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倒不必非得要像柳比歇夫那样去记时间明细帐,但柳比歇夫的方法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必须惜时如金,而且还要有充分保证时间利用的得力措施。
三、柳比歇夫:人的一生到底可以做多少事今天,奋斗的起点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
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沉醉在梦幻中,他们期盼着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
今天,不就是区区的24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1/吗?我从明天开始为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朋友,你为什么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无尽的明天。 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我说:“抛弃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时拔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人,哪有人们日后健康的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哪有日复一日城的洁净?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几句诗,是先辈千曲百折、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了,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知识的今天;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
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珍贵。他们决不把今天宝贵的时光虚掷给明天。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向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报的闲暇做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都是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更不空空地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他的那本日历,撕了这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他们从初懂生活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观望和等待之中度过的。
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苦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思想的路。
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今天开始吧!今天才是奋斗的起点啊! 做时间的主人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岁月更迭如此迅疾,我们迈入了新世纪又一个年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最易流逝的是时间,最难得的是抓住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寸光阴”……自古至今,古人今人,对时间的感悟何其深刻,抓住时间的叮咛何其殷殷。
有人这样总结:没有人会感觉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会感觉到,青春已经消逝。 今天,时间这个永恒的话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时间是金钱、效率,更意味着素质和能力。时间对工人来说是产品,对农民来说是收成,对商人来说是利润,对学生来说是成绩,对士兵来说是胜利。
经济学家说,时间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商品。科学家感叹,发明创造是时间的催生儿。
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充电,我们就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 有一位哲学家说,在所有的批评者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时间是一杆公平秤。它老少无欺,不因权贵而逆转,不因位卑而倒流。
只要你不亏待它,它就不会亏待你。谁能把握好时间,谁就可能抓住机遇,收获成功。
寓居英国伦敦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大英博物馆里度过,写出了鸿篇巨著《资本论》。鲁迅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于勤奋笔耕,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牛顿在万有引力的发现中,和时间赛跑,很少在凌晨两三点钟睡觉,有时是灯火不熄、彻夜不眠。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一生成就赫赫,硕果累累,发表了70多部著作。
他每天核算自己花费的工作时间,并有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大凡有所作为的高素质人才,都能很好地驾驭时间、利用时间、把握时间。
请走在时间前面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朋友,你想让青春无悔吗?你想让生活萧洒吗?你想让“美丽”永伴吗…… 那么,请君走在时间前面。 早上铃响后,不在磨磨磳磳,一咕碌爬起,出门时比平时早了几分钟,哦,你成功了,如果这成为习惯的话;午饭时,平时“尾食家”的你这次提早离席,哪怕只比一个人早,那么你成功了,如果这不是偶然的话…… 没错,对事情的执着加上坚持到底的精神就是走在时间前面了。
的奠基人不管对其的,不管生活的窘迫,始。
四、在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中,计划是如何制定的在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中,计划是通过时间统计法制定的。
每天分为必须活动,非必须活动。睡觉,吃饭、这是必须的标准活动。一般约消耗十一二个小时;非标准活动,即办公、学术工作、娱乐等,约占十二至十三小时,这是毛时间。
纯可利用时间是十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根据自己身体的节律,精神状态去安排工作、活动进行计划安排。这样每月预算三百小时。总结、计划占百分之一,顶多百分之二,即三到六个小时。
计划就是挑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各得其所。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我觉得是说时间花费的多少和工作的重要,紧急程度相符)。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一天至多干七八小时。除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竭力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等)。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年计划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定下一年计划了。下一年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五年计划除年度计划,他把一生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柳比歇夫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柳比歇夫》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