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一生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贝多芬一生的经历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2、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3、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
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
5、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支持下离开故乡,开始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 6、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
7、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 扩展资料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贝多芬。
二、【贝多芬的生平,不多于100字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百度百科上有更详细的,这是截取的一部分。
三、贝多芬一生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常常从警察手里接过烂醉如泥的父亲,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情。
当父亲发现贝多芬有音乐天赋时,就企图把他变成摇钱树,强迫幼小的贝多芬练习繁重的琴艺,而且常常在三更半夜醉酒回家后把贝多芬从床上拖起来练琴。八岁时,贝多芬被父亲拉着沿莱茵河卖艺,十一岁时,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
他的母亲在1787年逝世后,父亲几乎每晚都烂醉归来,身为长子的贝多芬,只好挑起了养家的重担,抚养两个弟弟。不久后,他受聘为宫廷的古钢琴与风琴乐师,兼作钢琴家庭教师。
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先后受教于音乐家海顿、作曲家申克、音乐理论大师布列希贝克以及作曲家萨里耶等名师。 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弹奏了自己创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迅速征服了维也纳的贵族和市民。
此后的五年间,他又创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在1799年又完成了《第—号交响曲》。这些震惊乐坛的名作,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出空前的自由意境。
贝多芬的面前展现出了光明的前程,而他也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乐观与欢悦的情绪。但是,不幸却在此时降临到年轻的贝多芬身上——他患了严重的耳病,开始是经常性的耳鸣,到后来发展为高音受不了,低音又听不到。
由于听不到声音,他就用牙咬根小棍,再把木棍支在乐器上,靠木棍的震动状况来感觉声音的大小。 不能听到自己创作曲子的好坏,他就一遍遍地在钢琴前弹奏,通过琴键的跳动来感受音乐的曲谱。
由于长时间弹钢琴,他的手指都起了水泡,但贝多芬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他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十分高,一首曲子经常要修改很多次,如我们今天听到的他为歌剧《菲德利奥》第二幕作的序曲,竟改写过十八次;著名的《莱昂诺拉》序曲,也是经过十几次的修改才最后完成的。
在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中,他的音乐创作也最终趋于成熟,他摆脱了以前音乐创作中的许多框框,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后半生约三十年的无声世界中,贝多芬创作了大量在音乐史上不朽的作品,如著名的九部交响曲等。
为了不让别人发觉自己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 1801年,他与一个十七岁的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但古奇阿帝在两年后离开了他,嫁给了一位伯爵。
四、贝多芬生平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贝多芬的一生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贝多芬的一生》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