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涌起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观沧海》中,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希望喜欢,你的好评是我们不懈努力的动力
二、洪波涌起洪波是什么意思洪波涌起的洪波意思是汹涌澎湃的波浪。
具体释义:
①洪:大;指洪水,本意是指发大水,引申义是大水,暴涨的水流。该文字在《书·尧典》和《诗·商颂·长发》等文献均有记载。这里的“洪”代指汹涌澎湃的意思。
②波:波浪;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这里的“波”指的是波浪。
洪波的意思是汹涌澎湃的波浪,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由高到低剧烈流动扬起的滚滚波涛。出自 东汉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白话译文: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扩展资料:
一、洪波的近义词
①巨浪:意思是巨大的波浪。
②骇浪:是指汹涌澎湃,令人心惊的浪涛。出自 汉 王粲 《浮淮赋》:“凌惊波以高骛,驰骇浪而赴质。”
白话译文:凌驾惊天波浪以高远目标,驱使心惊的浪涛而赴本质。
二、洪波的反义词
①水花:指水里冒出来的泡沫,意思是没什么大的动静。出处 近代 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
②微波:指微小的波浪。出自 汉 刘向《新序·杂事二》:“引纤缴,扬微波,折清风而殒。”
白话译文:引系在箭上的细生丝绳,扬起微小的波浪,折清风而毁坏。
③微澜:指微小的波纹。出自 晋 陆机 《招隐》诗:“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
白话译文:芳香四溢的蕙兰花竞相绽放,轻风吹拂之下,枝叶频频摇曳。清澈如碎玉的山泉从地下轻涌而出,泛起微微波澜。
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意思: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出处:《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我向东而行登上了碣石山,去看苍茫的海。海水如此的宽阔浩荡,山岛也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植物繁茂的在周围生长,秋风吹动着树木,发出了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的运行如同从浩瀚的海洋中发出;银河中星光灿烂,仿佛出中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真的是开心啊,就借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高潮放在诗的末尾,感情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内容的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激发读者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人们常常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诗歌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四、洪波涌起的涌精妙之处“涌”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涌”字它把一种动态的东西,以及它的气势,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
出处: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的《观沧海》。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五、观沧海洪波涌起句中哪个字用的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意思: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出处:《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我向东而行登上了碣石山,去看苍茫的海。海水如此的宽阔浩荡,山岛也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植物繁茂的在周围生长,秋风吹动着树木,发出了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的运行如同从浩瀚的海洋中发出;银河中星光灿烂,仿佛出中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真的是开心啊,就借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高潮放在诗的末尾,感情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内容的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激发读者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人们常常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诗歌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洪波涌起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洪波涌起》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