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隐

一、孔子为什么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孔子提倡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应该是有问题的,即真理正义与亲情的关系。

但儒家也提倡“大义灭亲”,对于国君或上级也不主张绝对的服从。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

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父为子隐 【解释】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子为父隐 【解释】: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

【近义词】:“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是指历史上法律允许一定亲属间相互隐罪而不追究或减轻其刑事责任。这项规定源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思想。

“亲亲相隐”最早见于汉宣帝时期的规定,即卑幼首匿尊长者,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死刑以外的不负刑事责任;死刑的可通过上请程序减免其刑事责任。

唐律扩大“隐”的范围,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 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扩展资料: 社会评价:在过去十多年间,学术界围绕“父子相隐”问题就儒家伦理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一方认为,父子相隐合乎天理人情;另一方则认为,父子相隐违法悖德。

双方对父子相隐的评价势不并立,但对父子相隐的理解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父子相隐是互隐其恶,都认为孔子把亲亲隐恶视为“直”德。但细致地考察《论语》以及相关文献则发现,上述理解乃是对孔子的一个误读。

孔子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非相互隐恶,而是意指正义的家庭属性和主动的道义担当。“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并非主张徇情枉法或漠视社会公德,而是旨在提示一条破解“孝(慈)义两难”问题的德性之路。

孟子论舜可以知道他赞同子为父隐,从韩非对于直躬证父的评论可以看出他反对子为父隐。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论语》的注疏者基本上都对父子互隐予以肯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父为子隐 百度百科-子为父隐 儒家网-【黄启祥】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何解

叶公告欣孔子:「我们这里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父亲窃人羊,他出来证明了。

」孔子说:「我们的直道和此相异。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便在其中了。

」〔《论语.子路》今译〕 叶公说的「直」是坦白。他从法理的关系来看,父亲偷了羊,儿子便去告发他。

叶公认为这是正直的行为,因为偷羊毫无疑问是犯法的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要维护社会公义,有人犯法,便应不理亲疏地加以指证。

孔子则从人伦关系去解释。他认为「直」是率直的性情。

儿子不肯作证,是不忍心见到父亲受到惩罚,指证父亲偷羊是违背亲情的行为,因此隐瞒此事。 这是亲情的流露,是合乎「直」的品德。

孔子并不同意叶公的说法,因为从孔子及儒家的立场,那位坦白的儿子太不近人情了。 余英时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提到三点。

英国、欧美的法律也规定几等亲之间不能够相互为证。这并不是怕他们串通,而是不希望父子之间的亲情受到摧残。

因为父子之间伦常亲情崩溃,人间温暖消失,法制再严明也没有意义,此其一。儒家所推广的人伦秩序、价值自觉,是发自内心而非从外强加的。

和这个推广程序相应的原则便是礼。以礼来调节法,强调个人内省,既可使犯事者被耻心引发而不再犯,又可便有意犯罪的人益生羞耻之心而不敢触犯法纪,此其二。

社会不能没有法律,但法律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人不犯法,全凭那人的自觉,此其三。

所以孔子以为父之之间互相替对方隐满,方才合於道义,,是有一定道理的。 林行止〈为「程」所累?为「情」所困!〉一文则指出在旧式农业社会结构简单,但凭人情礼教已足以维系社会的秩序运作。

现今人类文明工业化发展,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大家接受不尚人情的法律规章约束。法治精神是「义不容情」,「父为子隐」已不合时宜。

华人社会还把特殊人情放在社会性的人际公义上,是中国法治意识尚嫌落后的一大原因。 我以为一个人的价值自觉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由一个人的心中自然推广出来而不是外面强加的。

通过礼的调节,可使犯罪者知耻而不再犯,又可使有意犯罪者知耻而不敢去犯。以前农业社会较简单,单靠人情礼教足以维系社会秩序。

现今社会较复杂,须要以法律保障大众的利益。但法律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法律只是在事发后惩罚犯罪者。而只顾亲情不顾法律是中国法制未能建立的原因,这个说法也不太恰当。

法理与人情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因为法制的基础建基於人性,亲情则是人的价值本性之一。

若果法制有违人性就是不健全,不能保障人们。 再者,「子为父隐」的「隐」并不是知道父亲有错纵容姑息,而是子女忠於自己的感情。

举报、顶证的行为不应出自父子之间。 子女可以以劝告的方式令父亲明白自己的过错。

人与人之间互相监视、告发只会破坏人伦关系。换一个角度说,家庭就是一个简单的小社会,为何家庭之间不能以人情礼教来调节呢?我相信失去情的人生甚无意义可言。

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何解

叶公告欣孔子:「我们这里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父亲窃人羊,他出来证明了。」孔子说:「我们的直道和此相异。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便在其中了。」〔《论语.子路》今译〕

叶公说的「直」是坦白。他从法理的关系来看,父亲偷了羊,儿子便去告发他。叶公认为这是正直的行为,因为偷羊毫无疑问是犯法的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要维护社会公义,有人犯法,便应不理亲疏地加以指证。

孔子则从人伦关系去解释。他认为「直」是率直的性情。儿子不肯作证,是不忍心见到父亲受到惩罚,指证父亲偷羊是违背亲情的行为,因此隐瞒此事。这是亲情的流露,是合乎「直」的品德。孔子并不同意叶公的说法,因为从孔子及儒家的立场,那位坦白的儿子太不近人情了。

余英时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提到三点。英国、欧美的法律也规定几等亲之间不能够相互为证。这并不是怕他们串通,而是不希望父子之间的亲情受到摧残。因为父子之间伦常亲情崩溃,人间温暖消失,法制再严明也没有意义,此其一。儒家所推广的人伦秩序、价值自觉,是发自内心而非从外强加的。和这个推广程序相应的原则便是礼。以礼来调节法,强调个人内省,既可使犯事者被耻心引发而不再犯,又可便有意犯罪的人益生羞耻之心而不敢触犯法纪,此其二。社会不能没有法律,但法律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人不犯法,全凭那人的自觉,此其三。所以孔子以为父之之间互相替对方隐满,方才合於道义,,是有一定道理的。

林行止〈为「程」所累?为「情」所困!〉一文则指出在旧式农业社会结构简单,但凭人情礼教已足以维系社会的秩序运作。现今人类文明工业化发展,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大家接受不尚人情的法律规章约束。法治精神是「义不容情」,「父为子隐」已不合时宜。华人社会还把特殊人情放在社会性的人际公义上,是中国法治意识尚嫌落后的一大原因。

我以为一个人的价值自觉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由一个人的心中自然推广出来而不是外面强加的。通过礼的调节,可使犯罪者知耻而不再犯,又可使有意犯罪者知耻而不敢去犯。以前农业社会较简单,单靠人情礼教足以维系社会秩序。现今社会较复杂,须要以法律保障大众的利益。但法律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法律只是在事发后惩罚犯罪者。而只顾亲情不顾法律是中国法制未能建立的原因,这个说法也不太恰当。法理与人情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因为法制的基础建基於人性,亲情则是人的价值本性之一。若果法制有违人性就是不健全,不能保障人们。

再者,「子为父隐」的「隐」并不是知道父亲有错纵容姑息,而是子女忠於自己的感情。举报、顶证的行为不应出自父子之间。子女可以以劝告的方式令父亲明白自己的过错。人与人之间互相监视、告发只会破坏人伦关系。换一个角度说,家庭就是一个简单的小社会,为何家庭之间不能以人情礼教来调节呢?我相信失去情的人生甚无意义可言。

四、父为子隐是什么意思

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瞒.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五、你知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来由吗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其父偷了别人的羊,他便亲自到官府告发。

官府抓其父并要处以死刑,直躬请求代父受刑。他说:父亲偷窃了别人的羊而我去告发,那是因为我有诚信的观念;父亲获罪而我愿意代之受罚,那是因为我有孝的理念。”

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不诛者乎?”楚王听后,下令免去直躬父死刑。“告密”,尤其是亲属之间的相互“告讦”,其恶果是整个社会伦理尽丧,人性受到严重的腐蚀,社会的长治久安终成泡影。

“直躬证父”这一著名案件便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争议和有识之士的忧郁。孔子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对直躬的做法很不满。

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正当的。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父为子隐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父为子隐》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

父为子隐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Word文档

带你看艺考
艺考信息时光机

2022年宁波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宁波大学 2022/1/9

2022年宁波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宁波大学 2022/1/9

2022年宁波大学美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美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2022/1/9

2022年宁波大学音乐学(师范)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音乐学(师范)专业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2022/1/9

山西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山西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山西财经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山西财经大学 2022/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9

北华大学关于2022年运动训练专业冬季项目招生计划调整的公告

北华大学关于2022年运动训练专业冬季项目招生计划调整的公告
北华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北华大学 2022/1/9

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保送录取优秀退役运动员招生简章

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保送录取优秀退役运动员招生简章
陕西师范大学
保送生招生信息 陕西师范大学 2022/1/9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招生办
艺术类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招生办 2022/1/9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考试曲目库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考试曲目库-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
星海音乐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 2022/1/9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艺术类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操作指南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操作指南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内容及注意事项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内容及注意事项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京剧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京剧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表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表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导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导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音乐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音乐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舞台美术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舞台美术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

艺考热搜

艺考数据
艺考资源站

  • 艺考分数线
  • 艺考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