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弑其君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崔杼弑其君翻译
崔杼与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国君,崔杼给他作相。
庆封又想杀掉崔杼,取代他为相。于是他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做后嗣的资格。崔杼的儿子们相互私下争斗起来。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抒说;“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派卢满嫳起兵去诛杀他们,把崔杼的妻儿老小以及宗族亲属斩尽杀绝了,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杼说:“我已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无家可归,因而自缢而死。
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到鲁国。齐国就这事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进入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楚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它,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他喊道:“不要象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自己的君主,欺凌丧父的新君,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了他。
黄帝那样尊贵也要死;尧舜那样贤德也要死;盂贲那样勇武也要死;人本来都要死,象庆封这样的,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自身被杀,宗族亲属也不能保全,这是为非作歹的缘故。大凡邪恶的人做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一定相互憎恨。行事符合道义的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长了互相信任,最后互相亲近,后代的人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二、崔杼弑其君的原文和翻译原文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 崔子之冠赐人。
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
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
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
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
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 “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译文 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
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
齐庄公说:“除了崔子,别人难道不会有同样的帽子了吗?”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
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
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
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
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 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与崔杼订立契约,也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
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
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 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
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吗,其他人谁敢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逃亡的事情呢?而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哪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开了大门,晏子进去,头枕着齐庄公尸体的大腿哭,起来,依礼数跳跃三次以表哀悼以后才出去。
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
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
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
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杼弑其君 》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于襄公二十五年时创作。
主要讲述了晏子在国君死难问题上的处理办法,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
三、崔杼弑其君 翻译全文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
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返回继续执政。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这个故事就是“董狐直笔”的由来。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赵盾确实有点冤枉。但当时的史官书法,是以礼义违合为依据的。
因此,孔子在赞扬董狐为“古之良史”时,也为赵盾叹息不已,说,越境乃免。 赵盾是“古之良吏”,董狐所以能够直笔而安然无恙,还得到千古名声。
其实,要想秉笔直书,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同样是在春秋时代,齐国大臣崔杼纵容旁人杀死君主庄公,齐国史官也这样记载:“崔杼弑庄公”。
崔杼恼羞成怒,将他杀害。而史官之弟照样续记,崔杼又杀其弟。
史官的另一个弟弟不畏强暴,继续据实记录。大权在握的崔杼也终于束手无策。
这就是直笔写历史的结果,齐国史官兄弟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历史的真实,其自身也为后人演绎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从董狐开始,《左传》、《史记》均继承了求实的史学本质。
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太史公才会把项羽写得那么悲壮,描写刘邦却多少有点市井流氓相,并不因他是当今皇上的老祖宗而有所避讳。
董狐直笔的史学精神,不知怎么到了今天有点走样。还记得有一幅著名的绘画《开国大典》,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总是变来变去,有时候真叫人摸不着头脑。
一会儿这个反革命的头被抹掉,一会儿那个大叛徒的身影不见了。让人徒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感慨。
“朱毛会师”是党史的重头戏,有那么一个时期就变成了“毛林会师”。据说朱总司令有次去参观画展,老人家眼光不灵便,在《井岗会师》的画前直谦虚:我那时候没有那么年轻。
哪知画上画的是林彪而不是他。工作人员也不好捅破这层纸,怎么支吾过去的就没人知道了。
这样的历史当然不能叫历史,充其量只能算是笑话。有时这样的笑话说得太过火,简直令人不敢再相信历史了。
比如历史学家们根据一句“子见南子”,就可以把孔夫子说成是个色鬼。整个中国的古代史变成了一部儒法斗争史,秦始皇等暴君一律披上了漂亮的“法家”外衣,残酷的“焚书坑儒”成了狠抓阶级斗争的伟大成果。
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历史学家抛头颅洒热血去捍卫史学的尊严,倒是有些大诗人放开喉咙,热情讴歌牛棚生活,大唱五七干校就是好。不知后人读在段历史时,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当我们联想到这一切都发生在推崇“唯物史观”的国度里时,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四、崔杼弑其君的原文和翻译原文(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
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
崔子称疾,不视 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
侍 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 庙,勿许。
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 不知二命。”
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
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
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翻译 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
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
齐庄公说:“不用崔子的帽子,难道就没有帽子了?”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
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
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
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
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
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
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
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吗,其他人谁敢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逃亡的事情呢?而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哪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开了大门,晏子进去,把齐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起来,三次顿足以后才出去。
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
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
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
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
五、《崔杼弑其君》以下是我从文言文书上找的!! 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吕氏春秋.慎行》这是原文,后面是对照译文:)~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 崔杼之于,令之争后。
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
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
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
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译文:)~ 崔杼与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
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国君,崔杼给他作相。 庆封又想杀掉崔杼,取代他为相。
于是他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做后嗣的资格。崔杼的儿子们相互私下争斗起来。
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抒说;“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派卢满嫳起兵去诛杀他们,把崔杼的妻儿老小以及宗族亲属斩尽杀绝了,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杼说:“我已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无家可归,因而自缢而死。
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
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到鲁国。齐国就这事责备鲁国。
庆封又离开鲁国进入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楚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它,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他喊道:“不要象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自己的君主,欺凌丧父的新君,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了他。
黄帝那样尊贵也要死;尧舜那样贤德也要死;盂贲那样勇武也要死;人本来都要死,象庆封这样的,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自身被杀,宗族亲属也不能保全,这是为非作歹的缘故。
大凡邪恶的人做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一定相互憎恨。行事符合道义的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长了互相信任,最后互相亲近,后代的人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六、<<崔杼弑其君>>翻译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
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春秋时,齐灵公有病,崔杼迎立了前太子姜光,史称齐庄公。崔杼娶了一女子为妻,但庄公与她私通。崔怒,派人包围了庄公。庄公想和解,崔不许;想自杀于太庙,崔不许。庄公翻墙逃跑,被崔手下射中腿部,掉下墙摔死了。齐国的史官写史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知道后,一怒之下把史官杀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另一个弟弟再接着写,最后,权臣杀不下去而作罢。当时还有一位史官准备好竹简,如果史官再被杀,他将前往继续写。这是齐国史官的不屈精神。
七、崔杼弑其君的原文出处《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原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粗黑字体是原文 对照翻译 其馀是其他版本 有所 删节的文字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聚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梨,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梨,可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於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於高唐,至复命,不说弁而死於崔氏,申蒯侍渔者,退谓其宰曰,尔以帑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崔氏杀鬷蔑于平阴,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卢蒲癸奔晋,王何奔莒,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於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於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原文:(有标点,参考自高中必修二教材)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
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 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
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
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 “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
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八、崔子弑齐君什么意思崔杼是齐灵公时期的重臣,功勋卓著,齐灵公去世后,齐庄公继位,崔杼非常有能力,所以齐庄公在继位之后依然很看中崔杼,就经常到崔杼家里聊国家大事。
一来二往,齐庄公看见上棠姜,齐庄公每约会一次棠姜,后来崔杼发现了这个事情,齐庄公依然不改,我行我素,不听人劝说,继续羞辱着崔杼。
崔杼是齐国重臣,现在被齐庄公这样羞辱,崔杼十分气愤,在一次齐庄公与棠姜私会的时候,将其杀死,报了私仇的同时也发动了政变,扶立齐庄公的弟弟上位,为齐景公。
扩展资料:
崔杼的做法从“君君臣臣”的封建制度上说那就是弑君的乱臣贼子,所以史官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崔杼怕难以承担罪责,向史官诉说原委,史官不听被崔杼杀害。过去的史官都是世袭,史官的弟弟接任后还是秉笔直书,崔杼又杀了他。
第三个弟弟接任仍然不屈不挠,而且其他史官手拿竹简站在外面,一旦第三个被杀,他们将会前赴后继,这让崔杼感到了正义的力量的确不可战胜,最终放弃了篡改史实的做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崔杼弑其君
九、赵盾弑其君原文及翻译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鲁宣公二年,乙丑日,赵穿(赵宣子盾堂弟)在桃园攻杀晋灵公,赵宣子没有出境就回到了国都复位正卿,晋太史董狐写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君主。”
把记录在朝堂上展示。赵宣子说,“不是这样的。”
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不讨伐弑君之贼,不是你是谁?”赵宣子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为我招致哀戚,这大概说的就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坚持写史原则不隐瞒;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原则而蒙受恶名。
可惜啊,(如果当时)越过国境就避免了。”。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崔杼弑其君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崔杼弑其君》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