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沂水春风全文及全部译文
【原文】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
夫子哂(9)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22)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126)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
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二、沂水春风什么意思沂水春风
解释: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解释: 沂水:山东一水名。在沂水中洗澡,自由自在地歌唱。指逍遥自在的生活。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又怎得会短如春梦。"
解释曾皙回答孔子的大致观点
出处:《论语》
三、沂水春风曾晰设么意思《论语》中人物在叙述自己的理想时,也常常用抒情的语言,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在《先进》篇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一章中,当孔子间及弟子曾晰的志向时,曾晰没有直接回答孔子的问题,而描绘生气盎然的生活图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是后代研究者常常津津乐道的“沂水春风”.曾点在这里把自己对太平盛世的想往和坦然怡适的心态,溶化于动人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自己有志于在无事无为中做出有事有为的政绩来的志向,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意翩翩.。
四、感悟《沂水春风》1--曾晰对人生幸福的终极追问
2--古代朴素的理想社会宏图
3--古代理想的人格追求
4--理想主义的政治追求
立大志往往不难,难的是立志并真正去实践大志!所以,要成志则首在致知、格物!而人生在世,首先致知、格物的是什么呢?无异是生活,试想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有资格言志吗?一个人要想在世上获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自己成功;不管物质生活如何,首要的是精神生活的富足,首先,他要懂得生活,懂得快乐,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这其实不正中国几千年仁人志士的精神吗!一个远大的理想离开这个,还有什么光芒吧?!
我以前总是觉得,人有志气就得立大志,做大事。但,这却使忽略了周边的生活。以大禹治水的为例,大禹治水多年而三不入家门,他却是为大志而不顾一己之生活,似乎可以说成大志要牺牲生活。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大禹”之才,并赶上“治水”的时候;另外,“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什么?一、天下苍生的幸福,这是源于生活吧;二、为了控制自己,不影响自己治水,成功后更好地与家人一起生活!同样,源于生活。
正因为此才有了杜甫在自己落魄时,还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壮志豪言!
所以,我觉得只有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才谈得上立大志,或说立的志才有价值!因为,我们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为了生活!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沂水春风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沂水春风》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