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恨恰如春草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怎么理解
原 文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 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
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
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此词一说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因思念而作。
如其可信,则上片不妨可视为就己方落笔,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可看作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
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
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
“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
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 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
“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
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家习惯用春草以赋离情。
李煜则用以入词,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
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
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少游《八六子》词所写的“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就是化用李煜此词。另有赏析为: 词的首字为“别”,全词在写离情。
词的开端点明事由和季节。“春半”本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时,皆因一“别”字让人举首触目间柔肠寸断,触目之景则是:梅蕊缤纷,零落如雪,鸿雁南归,锦书无着。
睹景伤情,徒增愁恨。“路遥归梦难成”又翻出一层意来。
梦之成否,与“路遥”何干?偏是无理之句,见至诚之情!后主之词,素以白描见功力,淡笔勾勒,简净真淳,流走如珠,自然天成,毋庸赘语多释,此处想从意象角度拈出两处说说。其一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似纯在写景,写自然界的梅落如雪之物状。
可细味此二句,却感到一个“痴”字,正悄悄向我们走来,并逐渐弥漫全词,而抒情主人公正伫立于斯。“砌下”“还满”写出了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出词人无限怜惜伤悼的情怀,这里既有对落花的怜惜之意,又有对生命的伤悼之情。
“如雪”二字写出了那份纯净和无瑕,整个画面空灵脱俗,毫无沾滞,意境清冷静寂,“乱”字又与“柔肠断”呼应,这便形成了意象的构建——字字写物,字字写实;却字字写人,字字写意。将意与象离析又重合,形成了象外之意,从而使全词氤氲起别样的情韵。
其二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可感。此处的春草,既可是词人眼前的实景:愁恨齐涌心上之时,正是草色无边,一碧无情之景笼于目前!又可是离恨的象征,忧愁本是不可名状的无形之物,却借春草之葳蕤延展,写愁思的广阔之际。
此处的春草既是景象,又是喻象,渗透了作者情志,还是心象。这种奇特的意象由于作者赋予深情,自然产生出情与景合,思与境偕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古诗文中俯拾皆是。
譬如《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中“青青河畔。
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作者] 李煜
[全文]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三、【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恨的名篇,据说后主乾德四年(966)年,其弟从善入宋久久不归,因恩念深苦,遂作此作.但词中并不拘泥于个人情事,而是虚笔点染,深刻地表现出一种普遍而抽象的离愁别恨的情感,撼人心魄.春意浓浓,春光明媚之时,人人都喜逐颜开,敞胸纳喜,唯有他因思念柔肠寸断,黯然神伤,台阶上的白梅似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杂乱地堆在一起,轻轻拂去,却又落了一身,就象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绵绵不绝,令人痛苦不堪.大雁来了,信却不来,大雁去了,人却不归,路途漫漫,归路长兮,梦中难归.这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李煜的词真可谓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情韵俱生,极有韵致,他的词淡笔勾勒,明净自然,流走如珠,却辞近意远,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与想象,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待大梦醒来,只发出一声长叹:好词,好词!读李煜的词,也总是让人伤感,让人唏嘘润颊,不忍放手.再与他的生平联系起来,觉得他的一生真的是传奇的一生.斯人长逝已,唯有默默解其中味,细细品词中愁罢.。
四、“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南唐后主)·《清平乐》 原词写的是春天怀念远人。
这两句是说,满怀的离愁别恨,恰如那翠绿的青草,虽越走越远,还是看到它满地都生长着。用随处生长的春草来比离恨,说明离恨如春草之蔓延滋生,绵绵不绝,永无尽期,排除不了。
意味深长,蕴含丰富,词作手法高妙。 原文: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讯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 这里头这个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层次,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
贾宝玉真正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才能的人,有思想的人,但是人家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那个甄宝玉认为是有出息的,开始也跟贾宝玉也是一样一个脾气,但是到后来呢,甄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按照官方的道路去走,所以变成了真宝玉,所以真正没有才华的人,变成好样的,真正有本领的人变成是假的,不行的,就是真假混淆,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五、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恨的名篇,据说后主乾德四年(966)年,其弟从善入宋久久不归,因恩念深苦,遂作此作。但词中并不拘泥于个人情事,而是虚笔点染,深刻地表现出一种普遍而抽象的离愁别恨的情感,撼人心魄。
春意浓浓,春光明媚之时,人人都喜逐颜开,敞胸纳喜,唯有他因思念柔肠寸断,黯然神伤,台阶上的白梅似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杂乱地堆在一起,轻轻拂去,却又落了一身,,就象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绵绵不绝,令人痛苦不堪。大雁来了,信却不来,大雁去了,人却不归,路途漫漫,归路长兮,梦中难归。这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
李煜的词真可谓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情韵俱生,极有韵致,他的词淡笔勾勒,明净自然,流走如珠,却辞近意远,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与想象,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待大梦醒来,只发出一声长叹:好词,好词!读李煜的词,也总是让人伤感,让人唏嘘润颊,不忍放手。再与他的生平联系起来,觉得他的一生真的是传奇的一生。斯人长逝已,唯有默默解其中味,细细品词中愁罢。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离恨恰如春草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离恨恰如春草》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