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富芦花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德富芦花简介
生于熊本县。
少年时受自由民权运动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曾向往托尔斯泰的创作和生活。
1888年在熊本县任教,翌年入民友社任校对,并开始写作。1898至1899年发表连载小说《杜宇》,因而闻名。
小说通过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批判封建伦理和家族制度。《回忆》(1901)塑造了一个不满现实、渴望立身扬名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形象。
随笔小品集《自然与人生》(1901),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1903年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会政治史,它揭露明治政府的奢侈昏聩和专横暴虐。
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圣,途经俄国时曾会见托尔斯泰。归国后作《顺礼纪行》,抒发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寄生木》(1909)刻画了一个不满现实、苦斗致死的青年形象。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发表《谋叛论》,反对天皇制政府的强权统治。
1908年后在东京郊外实践了托尔斯泰式的晴耕雨读的生活。1913年写下的随笔集《蚯蚓的梦呓》,纪录了他的田园生活。
同年还写有批判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黑眼睛与黄眼睛》。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会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但晚年作品《富士》(1925)和《新春》已失去昔日的批判锋芒。《黑潮》有中译本。
二、德富芦花的《芦花》 赏析《芦花》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以东京郊区的河海为背景,以秋天的芦洲和茫茫一片的 “芦花之雪”为描写对象,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受凝聚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德富芦花(1868—1927)原名德富健次郎,早期从事翻译、创作,但未引起社会重视。直到1898年,他的家庭小说《不如归》发表后,才一跃而成为日本的著名作家。《不如归》描写了一位妇女的悲惨命运,人物刻画细腻,语言通俗易懂,且触及到日本社会的基本问题,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德富芦花崇拜托尔斯泰,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武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他的长篇小说《黑潮》就是揭露伊藤博文等人把持、操纵的黑暗政府的。
德富芦花的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故日本文学史家称他为日本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在《芦花》这篇文章里,我们就可看出他的这种“执人道主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热爱民众、“同情弱小”的思想。(《黑潮·代序》)
芦花,圆锥形状,白色花序,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从观赏角度看,的确不能和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相比。因此,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话引起了德富健次郎的反感。他说:“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并决然以“芦花”作为自己的笔名。这并非他的一时冲动,而是受托尔斯泰等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进步作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在时代的变革中,德富芦花逐步看清了人民大众的力量。他热爱人民,同情弱小,情愿与普通的日本人民为伍,甘做一株为上层统治者所不齿的芦花,融在茫茫的“芦花之雪”中。这里,作者托己所爱之物,言胸中之志,立意深刻新颖。
描写芦花,作者避开了单株芦花的刻画,而注目于芦洲上数不尽的聚拥在一起的芦花群体。在辽阔河海背景的衬托下,茫茫一片的芦花洁白如雪,簇合涌动,雄壮而富于力度。从远处望去,蓝天、白花、碧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清新的独特画面,衬得芦花更美丽、更潇洒、更诱人!谁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作者借芦花之景,抒发了蕴蓄在胸中的激情,吐露了心曲。
描写芦花之洲,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退潮时,“露出满是小孔洞的干沙滩,带有泥巴的芦根处有小螃蟹在爬着”;满潮时,两三里长的芦洲与河海相连相通。远处,帆影点点,渔歌频传;近处,“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作者借助海潮的涨落,写出了芦洲情状的变化,旨在刻画芦洲的壮丽、辽阔和芦花的“一望无际”。
作者通过对芦花之景的描写,让读者体味到“没有什么看头”的大自然中的芦花,却有着温室娇花所无法相比的美。它的平凡,它的众多,它的旺盛的生命力,无不体现着一种雄壮的美。在作者笔下,芦花成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象征,其中也隐含着作者的“自我形象”,即以芦花自比,甘做一株芦花的形象。
结尾的叙写很耐咀嚼。施暴者的“一发枪声”及其“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等情境暗示着什么,象征着什么,大有回味的余地。
《芦花》全文不到600字,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蕴涵丰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德富芦花和村上春树的一些生平特别是德富芦花的生平事迹能否详细告德富芦花(1868-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深受基督教影响,崇拜托尔斯泰,尊重自然,主张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
他的作品在日本近代社会中颇有影响。 略历:本名健次郎,1868年10月25日生于日本肥后国苇北郡水俟(现熊本县水设市)一上流家庭。
父亲德富一敬曾是早期开明思想家横井小楠的学生,明治维新以后参与县政。母亲同样出身豪门。
芦花的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伯母是熊本女子学校校长,婶子曾创立了日本基督教妇女矫风会,并任女子学院首任院长。
除此之外,横井小楠和基督教会界长老,同志社总长海老名弹正都对芦花的成长影响颇大。 芦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进入熊本洋学堂。
1878年和哥哥德富苏峰一同进入京都同志社学习,在那里,他渐渐喜爱上了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两年后,他退出同志社,返回家乡熊本。
芦花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她的教育和熏陶下,芦花不知不觉地接触了基督教思想。 1886年回京都同志社复学。
一年后因失恋再次退出该社,然后到熊本县英文学校任教。从这时起,他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涉猎了广泛的书籍。
1889年5月,芦花来到东京,加入了哥哥苏峰主办的“民友社”。起初,他一边担任校对工作,一边从事西洋文学翻译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在当时文坛的主要刊物之一《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报》上陆续发表。
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提高文学修养,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是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
另一方面,他也提笔进行创作尝试,写下了一些名人传记和短篇小说之类的作品,如《威廉·艾沃特·格莱斯顿传》(1892)、《近代欧美历史之片影》(1893)、《百合花》 《雨水时节的红叶》(同上)等。 1894年5月,芦花与熊本县一造酒商家小姐原田爱子(本名蓝子)结婚。
婚后,二人寄宿在政界要人胜海舟官邸。1898年3月,芦花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并连续不断地写下了大量的小说和随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芦花兄弟间开始出现裂痕。 芦花不赞成苏峰的国家主义思想,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最后二人不得不分道扬镳。1906年4月,芦花出国造访仰慕已久的托尔斯泰,回国后移居乡里,开始过雅闲的田园生活。
1910年发生了“大逆事件”。翌年1月,以幸德秋水为首的二十四名日本社会主义者被判处死刑。
为此,芦花抑制不住满腔怒火,两次直接上书首相转呈天皇,对统治者的暴行提出了强烈抗议。 1926年9月18日,德富芦花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在他逝世的前九年,他曾挚妻子出国游访,饱览了异国风情,并写下了不少随笔和旅行日记。 文学活动:德富芦花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创作传记、小说、随笔和翻译西欧文学。
1889年加入“民友社”后,在哥哥苏峰的指导下开始撰写 19世纪英国政治家的传记,向国内介绍一些西欧的历史人物。 1890年因译介都德和托尔斯泰引起社会的注目。
他写的《托尔斯泰》一书作为日本人对托尔斯泰的最早的评介赢得了甚高的评价。 在小说和随笔创作方面,早先是模仿西欧小说,写一些短篇,如《夏日夜话》(1892)、《砂上的文字》(1894)、《渔夫之女》(1897)、《雨后的月亮》(同上)和《零落》等,塑造了许多对人世间失望而回到自然怀抱之中的感伤的女性形象。
真正使得他一举成名的是长篇小说《不如归》(1898)。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
翌年,他发表了随笔集《自然与人生》。1901年发表的《回忆》和1903年自费出版的《黑潮》是他另外两部长篇杰作。
特别是《黑潮》,这部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1905年以后,芦花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开始摈弃文学的虚构成分,转向注重写实。
《寄生树》(1909)和《黑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1914)就是这期间写成的作品。逝世的前一年,他写下了自传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芦花的另外几部随笔集是《青山白云》(1898)、《青芦》(1902)、《蚯蚓媳戏》(1913)和《新春》(1918)。 村上春树是日本作家 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树诞生于京都市伏见区,不久就搬到兵库县西宫市夙川定居。
村上的父亲是京都和尚的儿子,母亲则是船场商家的女儿,套句村上常用的表现,他可说是100%的纯关西种。由于父亲是国语老师,而且很爱看书,所以除了不准买漫画和周刊志外,村上自幼即可以买自已爱看的书来读。
当时村上家每月向书局订购世界文学全集,因此村上所接触的都是外国文学,日后他也坦承到目前为止涉猎的日本文学有限,是因为小时候的环境决定了往后的阅读性向。 村上求学时对学校没什么好感,不过他特别爱看书,一有空就一头栽进文学作品的世界里。
结果国语的成绩不错。 至于英语,村上一上高中就开始阅读英文版的外国文学,他对自已的英文阅读能力颇有自信,不过这毕竟和会考试不同,因此英文成绩在班上是中上的排名。
村上还自嘲说,要是当时的英文老师知道我翻译不少外国作品,大概会摇。
四、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散文家,生于熊本县。
少年时受自由民权运动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曾向往托尔斯泰的创作和生活。
1888年在熊本县任教,翌年入民友社任校对,并开始写作。1898至1899年发表连载小说《杜宇》,因而闻名。
小说通过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批判封建伦理和家族制度。《回忆》(1901)塑造了一个不满现实、渴望立身扬名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形象。
随笔小品集《自然与人生》(1901),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1903年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会政治史,它揭露明治政府的奢侈昏聩和专横暴虐。
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圣,途经俄国时曾会见托尔斯泰。归国后作《顺礼纪行》,抒发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寄生木》(1909)刻画了一个不满现实、苦斗致死的青年形象。在幸德秋水事件中。
曾发表《谋叛论》,反对天皇制政府的强权统治。1908年后在东京郊外实践了托尔斯泰式的晴耕雨读的生活。
1913年写下的随笔集《蚯蚓的梦呓》,纪录了他的田园生活。同年还写有批判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黑眼睛与黄眼睛》。
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会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但晚年作品《富士》(1925)和《新春》已失去昔日的批判锋芒。
五、求德富芦花散文只有这个 、、、阳光的禅意 ——读德富芦花的《晚秋佳日》 德富芦花是日本著名作家,小说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出色。
这篇《晚秋佳日》是他散文中的精品之一。 读日本作家的写景散文会有一些大致相同的感觉,从吉田兼好、松尾芭蕉到永井荷风、德富芦花、东山魁夷、川端康成,味道都有些近似。
这与日本的文化与审美有关。川端康成写过一篇《我在美丽的日本》,非常有名,欣赏日本文学不能不读这篇文章它对我们了解日本的审美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日本审美文化中有一个说法,称“物之哀”。哀是远古时代的日本人在追求神、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真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对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的太阳神的歌颂中产生的。
随着人类意识的进一步完善,感情日渐丰富,并且生活在四季分明、周围花草树木随季节更替而不断荣枯变换的自然环境中,日本人逐渐养成了纤细、敏感、易感伤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哀”由原来单纯的感动向怜悯、同情的方向演变,到平安时代逐渐成熟升华,形成“物之哀”这一新的审美理念。从“哀”向“物哀”的演化,紫氏部的《源氏物语》起了关键作用,在《源氏物语》中,紫氏部将人类对于外界简单的感叹发展为复杂的感动过程,从而深化了主体感情,将“哀”扩展到赞赏、同情、怜悯、悲伤等含义。
读日本作家的写景散文,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自然的爱与怜悯,有种疼痛与哀愁,这就是典型的物之哀。《晚秋佳日》也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晚秋佳日》的写景非常细腻,川端康成说日本作家写景就像绘画一样,是有道理的。有人就说德富芦花就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只不过他用的是文字。
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对象,季节是晚秋,写的是太阳。作品的结构非常随意,这是德富芦花写作的特点,短小,率性,如同现在的小随笔。
本文分两大部分,但并不是刻意为之,作者先写了朝阳,后写了落日,自然形成了文章的结构。所以,欣赏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反复品味它是如何写阳光的,注意作家的观察之细,如何用文字来描绘光线明暗与色彩的变化。
作者从早晨写起,月亮还在天上,“残月的微光洒在沙滩上”,而朝霞已经显现,所以,“空中泛出微微的紫色”,而山边还是“昏暗”的,山体带着“薄蓝色”,近处、低处都是“凄清的冷色”。但是天空有“红霞”,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光与影也在慢慢地变化。
作者写朝阳,但不是直接写,不是写东方,他写山,写西天的山,写霞光在雪山上的变幻。先是照在山头的“一点红色”,然后“逐渐清澄,逐渐明亮,最终暴出了浅红的光芒。”
“富士到底出现在绯红的光彩里了”,这红霞迅速扩散,山与天空全在红里,连河水都像“流淌着满河的胭脂”,最后,“近处是清冷的暗灰,远处是一派金黄”。 写完了朝阳,再写落日。
写落日是直接写,写朝阳是要表现朝霞如何一步步变得明亮,如何一步步扩展,覆盖,以及这一过程中色彩的变化,而写落日正好相反,是写落日如何一步步下沉,光线如何一步步收缩,以及这一过程中色彩的变化。作者去看落日的时候,太阳虽然已经开始下沉,但光线还是很强烈的,“白光灿烂,目不能视”,照在物体上,“泛着金色”。
随着太阳不断沉落,阴影越来越长,越来越大,群山开始“沉浸在苍茫的紫霭里”,迎着夕阳,光线一开始还刺眼的,“四周迸射出银白的光轮”“金色的天空腾起一个历历可见的圆圆的黄球”然而不久,山的“紫色”变浓了。最后,太阳下山了,剩下的是余晖,山也由紫色变成蓝色,天边则由金黄变为朱红,再变为焦褐色,“变得缥碧,变得降紫。”
作者在描写这一切时都是带着情感的,我们在欣赏这篇散文时要注意那些表达情感与作者主体感受的语句。比如“晓风冷冷,拂面而来”,比如“刚才在夕阳的照射下,欣欣向荣的家家户户的西南面,如今忽地变得冷凄凄的,仿佛使人感到,乾坤的生命就要完结了。
不是吗,光明就是等一会啊!”再比如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残曛烛天,暮空照水。站在秀丽的黄昏下,感到自然界真是一片清闲,美不胜收。”
作品不仅是在写景,同时也在写自己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从作品来看,作者选择了一种独处的生活,独自一人面对大自然,安静、幽闲,独往独来,即使写到其他人的活动或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动也是同样的,比如“几户人家的大门仍然关着”“赶马人坐在马车上,合着嘎嘎的马蹄声,哼着小调,那裂冰似的声音震荡着早晨的空气。”
“一只鸢鸟从鸣鹤岬飞来,掠过富士山腰,吧哒吧哒拍击着羽翼,迅速地飞走了。”“一个农民站在落霞闪耀的河里洗木桶。
前面沙洲有个拾贝的小孩子,黑黝黝的身影映在水中。”这些情感的语句和场景的描写调子是一样的,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带有非常典型的日本传统文化色彩,是“物之哀”式的赞美、怜惜、同情,同时又流露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空寂、枯淡,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尘世的思想,并且表露出淡淡的禅意。
所谓禅本来是佛教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因为一种机缘悟得事物的本真,后来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如提倡的“静虑”、“心住一境”、“身心脱落”、“平常心”等等,对事物的。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德富芦花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德富芦花》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