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不费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不教化而杀,
前5句是褒义词,是指孔子主张的五种美德: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为人民辛劳而不抱怨,有欲望却又不贪婪,居于高位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
中间三句是贬义词:不教化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是孔子提出的四种恶德里的三种:指不教化人民,却(在他们犯罪的时候)将人民杀戮,这是虐待百姓;不告诫人民(什么事是对,什么事是错)而希望他们成功,却(在他们失败的时候)惩罚百姓,这是残暴。开始的时候(让大家)懈怠后来又限期完成,这是贼。
最后一句达者兼济天下是孟子的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指君子应该在不得志的时候只有管好自己的修养,飞黄腾达之后就要兼而让天下人都像自己一样。
二、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原文:"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惠而不费——给别人好的利益,对自己没有牺牲损害;
劳而不怨——做事任劳,还要任怨;
欲而不贪——欲则可以,不可过分贪求;
泰而不骄——心胸宽大,不骄傲;
威而不猛——个人的修养,真有威德,并不使人恐惧;
三、什么是“惠而不费”的领导手段孔子认为,在管理人时不可一味的用暴力强制,而要“利之”,即允许被领导者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使他们对工作感兴趣,从而使工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同时,孔子还提出了“惠而不费”的观点,认为最好的激励手段是使受惠者获得的利益由受惠者本人为自己生产出来,就能做到惠而不费,所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
知识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因此领导者在领导手段上需要具有“双赢”意识,将知识员工的收益与企业利益紧紧捆绑起来。但今天许多领导者在知识员工的激励问题上抱着错误的观点,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领导者长期混淆人工工资率和人工成本,认为降低人工工资率就能降低人工成本,因此将减少人工工资率作为降低产品成本简单易行的方法。实际上,人工工资率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工资总额,而人工成本则要考虑生产率。举个简单例子,如果甲企业的人工工资率是乙企业的人工工资率1.5倍,甲企业的人员的工作效率是乙企业的3倍的话,那么甲企业的人工成本则是乙企业的1/2.现代企业领导者既要看到为知识员工提供各种福利、提高薪酬而导致的财支出增加,更应看到合理的激励安排对企业知识员工积极性的激发作用,要有“惠而不费”的思想。近几年广泛推行的期权式薪酬制度和股权激励安排可能是孔子“惠而不费”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员管理方面最好体现。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惠而不费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惠而不费》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