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光到晓穿朱户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一句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天亮了还照在大户人家里。
这句话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原诗: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扩展资料: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参考资料:《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百度百科
二、斜光到晓穿朱户的上一句斜光到晓穿朱户的上一句是明月不谙离恨苦。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白话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出自《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如下: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词句注释如下: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扩展资料: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四、明月不谱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意思原句: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解释:月光不懂人间离愁别恨的痛苦,斜照的月光知道破晓还穿过朱红色的窗户。(可以理解成相思之苦让人彻夜不眠)
出处:晏殊的《蝶恋花》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 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 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五、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泪纵能干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句引自 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出自 陈端生的《寄外》
末曾蘸墨意先痴,一字刚成血几丝。
泪纵能干犹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十年别绪春蚕老,万里羁愁塞雁迟。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
所以,再怎么自创,估计也不会好过原诗词的意境
所以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泪纵能干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
我觉得是最好的。
六、晏殊蝶恋花的“斜光到晓穿朱户”中的"斜"字的读音是什么肯定读XIE了。
读XIA的时候是为了押前韵,一般是诗句的尾字。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斜的读音是XIA,远上寒山石径斜,也读XIA,押韵的需要。 读《汉语大字典》时,时常发现一个字在小字典可能只一个读音,在这个字典里会注出多种读音,后来,越往下读越觉得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历史那么长,地域那么大,大家读音随时代或地域变化是正常的,如果从古时到现在,从中原到边塞,大家都读同一个音,事情反倒让人奇怪了。 我家乡话里把红薯或白薯叫做薯,发音接近fū,离我们村子几十里的地方,音就变化了,他们嘲笑我们说,“应该读地瓜(轻声gu)。”
离我们村三里路的村子,那里的同学也嘲笑我们:“你们说‘你踩(chài)我脚(júe)了’,错了,应该说‘你踩(chǎi)我脚(júe)了。”这种发音上“三里不同天”的例子也许是极端了些,但也说明一个字大家发不同音是正常的。
我曾谈到过军训教官的口令“一二一”听上去像“牙奥牙”,“稍息”像“扫西”。家乡话里“他”字不发“tā”而发成“te”,甚至老一辈人把“他们”发成“t?nmen”的,我听上去就觉得这个词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他”发成“te”,很像英语里“he”“she”的长音发成短音。 陈寅恪的“恪”字到底发“kè”还是读què。
陈先生说应读kè,有人又问:“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这,有人评论道,“表现出一个大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复杂性的深刻了解(http://www.网址未加载/cul/news/2009/03-19/1609610.shtml)”。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旧读xiá,我仍然不赞成读今音xié,没有(也不需要)太多的原因,就是考虑诗中押韵。
读xiá诗就押韵,读xié诗就不押韵了,这种例子,随便拿过一本诗集来,就能找到。不理解为什么“斜”这个字的读音也非要与时俱进不可,好像在注释里加上一句“旧读xiá” 历史就开了倒车一样?还不至于吧。
又想起了余秋雨在青年歌手大赛中作为综合素质评委所犯的一个读音错误,把“仁者乐(yào)山”读成“仁者乐(lè)山”。 然而,余先生对自己的错却不以为然—“多大的事啊,要用炮轰?”本来,常人读错一个两个字算不得什么大事,自然没有必要炮轰的。
但余秋雨与常人不一样,他是文化大师,人们的要求自然要严格些,何况,他还每每批评歌手文化素质差呢?不能轮到自己出错了,就换标准了而宽要求吧,否则,岂不成“宽以律己,严以待人”了。 如果拿“呆板”“标识”等作例子来辩护,说,过去读“呆(ái)板”现在读“呆(dái)板”,过去读“标识(zhì)现在读“标识(shí),乍听起来有点道理,实际上却不一样。
“呆板”与“标识”的演变是字典里承认的,而“仁者乐(yào)山”并没有发展为“仁者乐(lè)山”,也不太可能从余先生错读的那一刻而完成演变。 可以用知识来保全自己的脸面,甚至可以强词而不顾逻辑,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看出大师对待错误的态度,还有为后学所树立的榜样。
附:一些含有“斜”字的诗 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3、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xiá),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4、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 6、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xiá)。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7、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xiá)。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8、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xiá)。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9、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xiá)。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斜光到晓穿朱户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斜光到晓穿朱户》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