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故事典故

高中知识
2022/1/7
1.谚语故事
谚语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
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2、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孙敬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3、瞎子打灯笼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
盲人一想,对呀!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
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5、此地无银三百两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
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
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扩展资料:1、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3、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谚语。
2.关于谚语的故事1、倒楣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差。
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为不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
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2、半吊子 半吊子、二百五流行甚广的俗语。
常指那些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之人。那么,为什么称这些人半吊子、二百五呢? 原来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币有关。
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
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五百即半吊,半吊的一半是二百五,比喻心眼更不够数。
所以一般人都很忌讳二百五这个数,如商品价格应为250的,标价249或251也不标250,发补助该发250的,发260也不发250等等。 由此可见,半吊子、二百五都是从钱引出来的,用来嘲讽那些智商低、行为鲁莽做错事的人。
如某某半吊子,谁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你二百五呀!”等等。3、马虎宋代,京城一位画家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此后,“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4、敲竹杠近年来开车遇上“碰瓷”的新闻可是不少,“碰瓷”也可以用“敲竹杠”来描述。
而“敲竹杠”的由来与走私竟有着密切联系。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
某水运客商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剖开嫩竹,藏进烟土,躲避检查。一次,商船行至绍兴码头,该关卡一名师爷走上船用烟竿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掏出数两银子塞给师爷,请求不要再“敲竹杠”。
从此,“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5、装蒜“你不要装蒜”,是在找人算账而对方装糊涂时常用的词语,那么“装蒜”源自哪里呢?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便称赞了一番。
翌年冬天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
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3.谚语的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
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还有一个..嫦娥的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4.成语典故20个(一)铁杵磨针【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李白又问“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四)盲人摸象 【典故】 相传,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国王,让人牵来一头大象,让几个盲人去摸。过了一会,国王问道:你们说说大象长得是什么样子?一个摸到象牙的人说大象长得像萝卜;另一个摸到大象耳朵的说大象像簸箕;摸到象头的人说大象像石头;摸到大象鼻子的说大象像木杵;摸到大象腿的人说它像柱子;摸到象背的人说它像张床;摸到象肚子的人说它像缸;摸到尾巴的人说它像绳子。
国王和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五)守株待兔【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
5.经典谚语故事原发布者:付建关于气象的谚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瑞雪兆丰年。3.春雨贵如油。
4.一层秋雨一层凉。5.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6.云低要雨,云高转晴。7.燕子低飞要落雨。
8.青蛙叫,大雨到。9.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10.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11.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12.星星明,来日晴。13.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14.十雾九晴。15.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16.蚂蚁搬家,早晚要下。17.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18.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19.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0.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关于哲理的谚语21.人心齐,泰山移。
2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23.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24.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25.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
26.办酒容易请客难。27.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28.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29.树挪死,人挪活。
30.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31.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32.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33.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34.一山不容二虎。35.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36.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37.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56。.。
6.40个成语故事 50五十字内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
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3、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画饼充饥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5、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赞同联刘抗曹 8、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9、刻舟求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10、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1、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12、自相抵触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4、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
7.寓言故事、谚语故事、成语故事金苹果 天神宙斯与天后赫拉结婚时,古老的地神该亚送给他们一株金苹果树。
宙斯把金苹果作为最高奖赏。 有一天,他想到下界的人类,便召集众神开会,讨论应该把金苹果奖给哪个行业的人。
海神说:“应该奖给那些勤劳的船夫,他们出没波涛,沟通水陆。” 战神说:“应该奖给那些勇敢的军人,他们出生入死,不惜牺牲。”
火神说:“应该奖给那些灵巧的工匠,他们制造器械,造福人类。” 缪斯说:“应该奖给那些天才的艺术家,他们沟通心灵,美化生活。”
宙斯说:“是谁哺育了这些勤劳、勇敢、灵巧、天才的人们呢?” 他把金苹果奖给了教师。 松鼠和松鸡 见松鼠忙忙碌碌地采集核桃、松籽、蘑菇,松鸡忍不住说道:“朋友,你爸爸、妈妈留给你那么多好吃的,你还费这么大的劲,瞎忙乎啥?” “父母留下的,总有一天会吃完。”
松鼠说,“我还得靠自己贮备食粮,不敢有半点儿偷懒。” 松鸡“格格”发笑,笑松鼠有福不会享,说自己的生活过得潇洒又自在。
松鸡在吃食方面从来都是挑挑拣拣的,非常讲究,再好的果子,它也是这儿叮几口,那里啄几下,就丢在一边不再理会;许多果实被它糟蹋了。松鸡不但不心疼,还得意地宣称:“这是我的福分;松鼠那穷命,甭想沾边儿。”
不久,下了几场暴雨,树林里的野果被冲洗一空,很难寻到充饥的食物。 这天黄昏,松鼠冒雨采蘑菇归来,见自己树洞贮藏室外,吊着一只鸟儿。
赶近一瞧,竟是松鸡! 原来,松鸡肚饿难挨,趁松鼠不在家,便把脑袋伸进洞里偷吃,一时啄得太猛,嘴里叼的食物太多,吞不下喉咙,头又抽不出来,便活活卡死在小洞口了。 快乐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年轻人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般下水了,年轻人们把老师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学生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忙于做别的事情时突然来访。” .天气谚语四则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四、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8.成语故事20个简短好心回答猴子捞月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看见空中挂着一个圆圆的月亮,水潭里也有一个月亮.于是,猴子们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脚,拉成一长串,挂到水面.它们还找来了葫芦瓢,传到最下面那只小猴.它盛了一瓢水就把“月亮”捞在瓢中.大家兴高采烈,围着“月亮”跳舞.一不小心,一瓢水泼在地上,“月亮”没有了 夜郎自大汉朝的时候,西南一带有一些附属与汉朝的小国,其中有一个小国叫夜郎.夜郎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面积很小,只相当于西汉的一个郡那样大小.而且那里人口稀少,土地贫瘠.但他们的国王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所以一直以为自己的国土很大,自己同志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一次,汉朝的使者访问夜郎,夜郎国王竟然问:“汉朝和我们夜郎国究竟哪个大?”面对这样一个既无知又狂妄自大的人,汉朝的使者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才好.抬头一看,月亮依旧挂在空中.大家面面相觑,困惑不解. 自相矛盾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9.关于谚语的故事1、倒楣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差。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为不易的。
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2、半吊子
半吊子、二百五流行甚广的俗语。常指那些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之人。那么,为什么称这些人半吊子、二百五呢?
原来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
五百即半吊,半吊的一半是二百五,比喻心眼更不够数。所以一般人都很忌讳二百五这个数,如商品价格应为250的,标价249或251也不标250,发补助该发250的,发260也不发250等等。
由此可见,半吊子、二百五都是从钱引出来的,用来嘲讽那些智商低、行为鲁莽做错事的人。如某某半吊子,谁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你二百五呀!”等等。
3、马虎
宋代,京城一位画家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此后,“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4、敲竹杠
近年来开车遇上“碰瓷”的新闻可是不少,“碰瓷”也可以用“敲竹杠”来描述。而“敲竹杠”的由来与走私竟有着密切联系。
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某水运客商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剖开嫩竹,藏进烟土,躲避检查。
一次,商船行至绍兴码头,该关卡一名师爷走上船用烟竿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掏出数两银子塞给师爷,请求不要再“敲竹杠”。从此,“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5、装蒜
“你不要装蒜”,是在找人算账而对方装糊涂时常用的词语,那么“装蒜”源自哪里呢?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便称赞了一番。
翌年冬天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10.经典谚语故事原发布者:付建
关于气象的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瑞雪兆丰年。
3.春雨贵如油。
4.一层秋雨一层凉。
5.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6.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7.燕子低飞要落雨。
8.青蛙叫,大雨到。
9.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10.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
11.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12.星星明,来日晴。
13.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14.十雾九晴。
15.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16.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17.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18.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19.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0.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关于哲理的谚语
21.人心齐,泰山移。
2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3.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24.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25.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
26.办酒容易请客难。
27.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28.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9.树挪死,人挪活。
30.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31.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32.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33.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34.一山不容二虎。
35.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36.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37.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56.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谚语故事典故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谚语故事典故》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