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流行谚语

高中知识
2022/1/6
1.三十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康村的温饱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
但在“敢为天下先”的辉煌之后,小岗村却渐渐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未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小岗村名片 人口:108户人家, 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如果没有28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险,小岗村也会像分布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落一样默默无闻。
即使现在看去,它也并无二致———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村外是土坡“岗”和大片的葡萄园,村北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化的特种猪养殖场,那里不时有猪叫声传来。
18位农民立下 包产到户“生死状”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欠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
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
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一年跨过温饱线 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凤阳县政府的两位干部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小岗村是“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
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宽阔的水泥路,两头各有一个气派的牌坊,路两边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学校里时髦漂亮的教学楼;高耸的自来水塔…… “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达到小康。
因为农民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小岗发展成这个样子,我都不甘心。”
50多岁的段永霞愤愤不平地说,她是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严宏昌的妻子。在她看来,小岗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村里的能人,在担任**主任期间,严宏昌说自己先后搞了8个项目。其中镀锡铜线厂在凤阳县创了三个第一:投资额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税第一。
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县里的企业。 前几年小岗与全国别的农村一样,同样经历着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的历史阵痛。
一再的挫败使小岗村人在与市场的搏斗中败下阵来,只能任由“小岗”这个无形资产被人利用。在“百度”网页上可以搜索到“小岗村”香烟的广告,但是“小岗”这个企业却跟村毫无关联。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了小岗不少的支持,小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记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县级干部,提到小岗村就很遗憾地说:“小岗村啊,没办法扶持,问题太多。”
小岗这块牌子不能闲置 在沉寂多年,几乎淡出公众视线之时,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的提出,错过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小岗村在村党委书记沈浩的带领下,终于又开始发威了。 如今,小岗村的村民们口里说出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发展”和“新农村”。
扛了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岗人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队伍的后面!小岗,满怀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岗村投资300多万元的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馆。
纪念馆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纪念馆已经被列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将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6年2月18时下午2时,70多户小岗村的家庭代表在**开会,会后宣布,“小岗村发展合作社”要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 严俊昌告诉记者:“来参加会议的70多户村民100%都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给租金的情。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并首先取得突(1)据所学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率行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取得了成功,并在全国推广开来.由材料一“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2)由材料二“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可知,我国改革与开放的发展历程是,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3)由材料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可知2013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所以说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和开放;既要搞好改革,又要搞好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等.故答案为:(1)地方: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或者小岗村);特点: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2)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3)2013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意思相近即可)(4)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和开放;既要搞好改革,又要搞好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等.(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同等给分)。
3.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历史贫穷面貌、最好越是寒酸就越好、但是也要有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但这些看似方便的交通网络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 它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这年年底发生在小岗的自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让小岗领风气之先。在此后每当提及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小岗都会被提起。
4.三十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康村的温饱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
但在“敢为天下先”的辉煌之后,小岗村却渐渐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未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小岗村名片 人口:108户人家, 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如果没有28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险,小岗村也会像分布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落一样默默无闻。
即使现在看去,它也并无二致———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村外是土坡“岗”和大片的葡萄园,村北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化的特种猪养殖场,那里不时有猪叫声传来。
18位农民立下 包产到户“生死状”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欠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
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
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一年跨过温饱线 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凤阳县政府的两位干部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小岗村是“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
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宽阔的水泥路,两头各有一个气派的牌坊,路两边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学校里时髦漂亮的教学楼;高耸的自来水塔…… “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达到小康。
因为农民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小岗发展成这个样子,我都不甘心。”
50多岁的段永霞愤愤不平地说,她是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严宏昌的妻子。在她看来,小岗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村里的能人,在担任**主任期间,严宏昌说自己先后搞了8个项目。其中镀锡铜线厂在凤阳县创了三个第一:投资额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税第一。
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县里的企业。 前几年小岗与全国别的农村一样,同样经历着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的历史阵痛。
一再的挫败使小岗村人在与市场的搏斗中败下阵来,只能任由“小岗”这个无形资产被人利用。在“百度”网页上可以搜索到“小岗村”香烟的广告,但是“小岗”这个企业却跟村毫无关联。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了小岗不少的支持,小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记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县级干部,提到小岗村就很遗憾地说:“小岗村啊,没办法扶持,问题太多。”
小岗这块牌子不能闲置 在沉寂多年,几乎淡出公众视线之时,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的提出,错过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小岗村在村党委书记沈浩的带领下,终于又开始发威了。 如今,小岗村的村民们口里说出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发展”和“新农村”。
扛了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岗人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队伍的后面!小岗,满怀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岗村投资300多万元的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馆。
纪念馆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纪念馆已经被列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将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6年2月18时下午2时,70多户小岗村的家庭代表在**开会,会后宣布,“小岗村发展合作社”要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 严俊昌告诉记者:“来参加会议的70多户村民100%都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给租金的情。
5.安徽凤阳小岗“包产到户”在中国改革历史上有什么意义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农村看,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这一重大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中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阶段,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今天,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家庭承包制仍是必守的政策“底线”。
从城市看,最先在农村推行的承包制,后来被普遍移植到企业改革中,直接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全国改革态势。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今天,无论是保障农产品供应和市场价格稳定,还是扩大消费,都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稳农富农。
更重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改革确立了一条基本原则,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视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小岗改革的“起点意义”都不会消失,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永在!
6.30年前,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自发实行土地“大包干”为标志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2113矛盾,也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农村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4分)
②人民群5261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410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发展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4分)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采取土地承包制度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措施,1653属于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4分)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版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在尊重农民意愿权的前提下实行,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属于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分)
注意:每点4分,四点只要答其中两点即可。
略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流行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流行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