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定的谚语

高中知识
2022/1/5
1.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成语
脚踏两只船 比喻对事物的认识不清而拿不定主意,或为了投机取巧而跟不同的两个方面都保持关系。
举棋不定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首鼠两端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摇不定。
犹豫不决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迟疑未决 形容拿不定主意。
迟疑不决 形容拿不定主意。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首尾两端 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游移不定 游移:犹豫。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2.形容一个人遇事犹豫,拿不定主意的语句举棋不定
【解释】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优柔寡断
【解释】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踌躇不决
【解释】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犹豫不决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首鼠两端
【解释】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摇不定。
左右为难
【解释】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游移不定
【解释】游移:犹豫。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摇摆不定
【解释】指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
瞻前顾后
【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3.很犹豫的成语犹豫未决yóu yù wèi jué 【解释】犹豫:迟疑。
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决断 【出处】《旧唐书·裴寂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通为后患,犹豫未决。”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处理问题 【近义词】犹豫不决、犹豫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例句】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四回:“镕尚犹豫未决,温率军进薄镇州城下,焚去南关。”
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结构】联合式。【用法】用来形容人在具体问题上的态度不明朗、不果断。
一般用作谓语。【正音】犹;不能读作“yōu”。
【辨形】犹;不能写作“尤”;决;不能写作“绝”。【近义词】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例句】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他犹豫不决;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
【英译】unable to make up one's mind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军围困赵都邯郸,赵孝成王派人向魏安厉王求援。魏将晋鄙屯兵汤阴,派人见平原君要赵孝成王同意秦王称帝,平原君犹豫不决,齐国谋士鲁仲连请平原君告诉魏国使者辛垣衍不要让秦称帝的理由,必须共同抗秦。
犹豫不定yóu yù bù dìng 【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章:“正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马连福来了,真是天遂人愿。”
【结构】补充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拿不定主意 【近义词】犹豫不决、犹疑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 【例句】林语堂《国语的将来》:“这种成语很多,如‘犹豫不定’,‘模棱两可’,‘截长补短’,‘不堪回首’,‘趾高气扬’。” 【英译】hang a leg 畏首畏尾wèi shǒu wèi wěi 【解释】畏:怕,惧。
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结构】联合式。【用法】用作贬义。
用来形容人做事胆小;顾虑重重。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首;不能读作“sǒu”。【辨形】畏;不能写作“为”。
【近义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反义词】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辨析】“畏首畏尾”和“瞻前顾后”;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但“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瞻前顾后”重在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
【例句】(1)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束手束脚。(2)搞改革就要敢于冲破各种阻力;决不能~。
【英译】be overcautious 【成语故事】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h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
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
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
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瞻前顾后zhān qián gù hòu 【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
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结构】联合式。
【用法】褒贬两方面都可以用。一般作谓语、状语。
【辨形】瞻;不能写作“檐”或“沾”。【近义词】左顾右盼 【反义词】一往直前 【辨析】“畏首畏尾”和~;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
但“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重在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例句】(1)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仍须瞻前顾后;不要把余钱一下子全部用光。
(2)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英译】look ahead into the future and back into the past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在官场上屡遭排斥,楚怀王对他的提议置之不理,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只有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在《离骚》中他写道:“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左顾右盼zuǒ gù yòu pàn 【解释】顾、盼:看。
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出处】晋·左思《咏史》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结构】联合式。
【用法】形容向左右两边看或洋洋自得的样子。也可形容观望、犹豫;行动不果断。
一般作谓语、状语。【辨形】顾;不能写作“过”。
【近义词】东张西望、瞻。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犹豫不定的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犹豫不定的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