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保美工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2)

幼儿园教案
2011/11/15
(1)、你在哪里经常能看到这些废弃的瓶子呢?(演示课件:垃圾桶、垃圾箱、垃圾场)
(2)、都有些什么瓶子?里面原来是装什么的?这些瓶子还能再利用吗?
小结: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瓶子,由于人们把瓶子里装的东西用完之后就随手扔掉,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变废为宝呢?
评析:
组织教学活动导入非常重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能达到以“情”入题,以“奇”入题,以“疑”入题,以“趣”入题的效果,使幼儿能很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体。课件内容的选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它既是课件的实体,又是课件的根本。其它诸如表现形式、技术运用等均以内容为核心,服务于内容,而课件内容的选择又必须先从教学内容的特点着手。本活动教师以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瓶子为主要内容展开话题,使幼儿认识到原来瓶子用过了还可以再利用。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幼儿园环保美工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相关的文章。在说出一种瓶子的名称时,教师点击课件,画面瞬间切换到了已经是成品的瓶子。有用颜料画上图案的,有用布包扎瓶身的,有用绳子捆瓶口的,还有的是用干树叶或废旧图书、报纸等材料粘贴的。每个画面分别代表了画、包、扎、捆、剪、贴等技能,总之制作方法各有特色。这一部分与平时美工活动的流程是有所区别的,首先教师示范的这一步骤省略,减少了教师讲解与示范的时间,提供给幼儿更广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索制作的方法。这样的展示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幼儿也对此比较感兴趣。其次是在仔细观察过后他们会发现这些瓶子是空的、没有装东西的、曾经用过的、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使他们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当大屏幕切换到垃圾场脏乱的场景时,强烈的视觉冲击激起了他们要爱护环境的情感,活动的目的随之体现出来了。
2、观看课件(装饰后的瓶子),了解瓶子还能用来装饰,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逐一观看并讨论:
(1)、这些漂亮的花瓶是怎么做成的?(演示课件:画、包、扎、捆、剪、贴)
(2)、它用了哪些辅助材料?(油性涂料或彩绘颜料、旧花棉布、旧毛线、广告纸、旧缎带、旧麻布、旧麻线、干树叶、干花等)
这些瓶子宝宝穿上衣服后真漂亮,让我们也给自己的瓶子宝宝打扮一下吧!
评析:
我在课件中制作了一个翻页按钮,并给它配上了欢快的音乐,即方便教师自己操作也使课件变得生动有趣。于是课件画面既可以按顺序出现,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作任意选择、重复,组合或停顿,这样大(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中,课件以简洁、明快的方式直接把有关瓶子的话题引到了如何美化上,整个活动的重点就顺势慢慢铺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