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高三(2)

学生评语
2012/2/29
有人曾抱怨在教室里闷头“用功”一整天也没感觉有多少进步。我想起了两个意义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坐在教室看一天的书是“事”,而学到东西是“功”,是效用,所有用功也可以解释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学习效益,由此我提出:
第三个关键词“高效”。
我完成任务的速度很快,这在班里是公认的。在我看来,高效的秘密法宝是“计划”。 “五分钟的计划等于十五分钟的工作”。其实要做一天的学习计划三分钟足够,首先看看课程表,今天都有什么课,;再想一下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一般绊住我的题我都会记忆深刻,也会在讲义上做一个明显的记号,上课专门听这些,有时课上没有必要全听的,特别是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画出不会的认真听,老师讲你会的东西时,你就可以用这些时间干别的。我习惯于每节课前花1分钟告诉自己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比如这节是生物,老师要讲的我全会了,那就用这节课干掉下一个专题的选择题,或者这节自习我要做完数学上交作业和3篇英语阅读。任务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计划老是完不成会有挫败感,但也不能太放松自己,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能让我在比较投入的情况下完成,并且每节课还能余下一两分钟活动筋骨,等待下课。这给别人造成的印象是:周诺一直在玩耍却总是学得很快,其实是我充分利用了我不玩的时间。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回顾我的高三》相关的文章。关于做计划和实施计划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时间间隔越短,计划被完全实施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记性不好,就像我一样把任务写在纸上贴在桌子上;如果自制力不好可以对自己实行些奖罚措施。另外,要摸清自己的生物钟,具体哪个时段做什么事效率高,依据生物钟做计划可以事半功倍。还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只有自己具体做了才会知道。
第四个关键词是“投入”。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思维集中,全神贯注,这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就是“我学着学着都忘了旁边还有人了”,其实这种状态不难找,只要你愿意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像磁场一样把你吸引住。
投入的另一层意思是感情投入,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本身,我曾在周记上写过一段话:“如果光看知识本身你会发现它们是那样的神奇美妙:不说字字含情的诗文,也不说活泼可爱的英语,单是令我头疼的数学就让人赞叹不已。那一丝丝分析巧妙绝伦,那一步步论述严谨无比,一道数学题让人类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上帝看了都会自愧不如”这是高二时写的。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信念:这不多不少的一摞课本容纳了人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我是多么地幸运能够认识、理解甚至应用它们,我应该感激这个时代,它让我有机会去学习,也应该感谢那些令人心烦的讲义,练习,它们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习的动力一个是热爱,一个是目标,目标具体是什么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大体方向是不会变的。高三时自己的目标已经不单是考大学了,我对自己30 岁之前的生活轨迹做了一个规划,简单概括一下是:考一个较好的大学→努力学专业和英语→争取拿到国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留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回来报效祖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到底是考清(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华北大,还是复旦、交大,或者山大,对我来说,它只是我长长的规划的开端,漂亮当然好,不尽人意也没关系,以后还要努力。所以整个高中的学习我更看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分数是知识之后水到渠成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投入、热爱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我非常喜爱生物,从开始接触这门课就觉着它太有意思了。初中高中的生物课本我背了不知多少遍,因为背生物对我来说是休息和享受,。到一中后我给自己下了个命令,一定要参加生物奥赛,不论名次如何,一定要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