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与他的巨著典型事迹材料(2)

事迹材料
2012/2/9
从1987年开始,**就开始边工作边写作了。首先是模仿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法,一天坚持写500字,每天寻章摘句步履艰难,后来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利用别人的资料是不错的。这一下他信心更足了,写作的节奏也加快了,每天可写1000字。而在1993年以后**基本摆脱了模仿的路数,可以比较自由地驾驭材料按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写作了。**花了22个月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本书近40万字的初稿,而写第二本书时速度大大加快了。“恰似玩仙痴不醒,春风蝴蝶睡乡深”。在做工、看书、写书的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一个一个的年头流水般逝去,**像一个闭关修炼的道长,当他在20年的孤独著述中走出的时候,他也完成了从人类蛮荒年代到机械、光电高科技年代的长长的穿越。1000多万字的书稿已经成型,而40多岁的他已是鬓发斑白……
谁能圆他出版梦
1998年,**的《生产力发展史》一二卷80万字的修改稿完成了。他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漫长的征程。为了这部著作的出版,他首先找到**的几家出版社。对于一个农民写就的这样一个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编辑们都不敢在学术上认定,而更要命的是,对于这样一部明显难以产生市场效益的著作,如果没有资金支持的话,谁也担不起这个风险。
被婉言谢绝的**决不会就此罢休的,**打点行装上了北京。在偌大的一个首都,**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蚂蚁。在各个出版机构来回奔走,出于相似的理由,**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40多岁的汉子,忍不住哭了。一辈子的寄托,几十年的心血难(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道就这样废了?自己几十年呕心沥血的作品难道确实毫无价值?他又鼓起勇气一家一家地找下去,终于在到北京的第10天他在新华出版社的传达室被一个编辑叫住了,编辑看了许久抬起头:“这个本子不错,你去找科技处的周处长,他是专门管这个的。”他捞到救命稻草般找到周处长。几天后,周处长给他回话:“我们可以跟你签订合同出书,但这样的学术著作必须有权威部门的鉴定,北京有一个专门的生产力学会,都是大人物,你赶紧找他们给你审稿,但资金还得自己想办法。”中国生产力学会,由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张塞担任会长,成员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一批名头响当当的专家教授。这些人有一些他在平时的阅读中接触过名字的,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学术权威,他们认不认可自己的这个成果呢?“就当是对自己一生努力的一次审判吧。”**把书稿递上去,然后在南苑机场的老乡处找了一个不要钱的住所住下,白天就钻进国家图书馆看书。
经过长时间的争取和等待,学术评审会于XX年2月4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专家们对**书稿作出判断:选题好,研究十分有意义;采用分期标志恰当,比他人的研究更细密。我国生产力理论界一般把古代生产力分为石器、铜器、铁器三个时代,而**把它分为旧石器、中石器、铜石器并用、青铜器和手工铁器6个时代。所用史料丰富,作者花了大力气收集了极其丰富的史料,涉及古今中外,难能可贵。专家们说,像这样的一部著作,在学术界通常要有许多协调合作才能完成,而**一个人独立做了一件“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真是难以想象!听到这句等待了多年的话,**热泪盈眶!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一个农民与他的巨著典型事迹材料》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