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有没有什么习俗?

其他节日
2014/3/6
惊蛰有没有什么习俗?
3月6日是华人传统节气的“惊蛰”,在午后猛烈的太阳底下,到梧槽大伯公庙祭白虎、打小人的男女把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庙堂挤得水泄不通。
排队的有老婆婆、老伯伯,有中年阿嫂和阿叔,也有利用午餐空档结伴前来的女上班族,更有腋下夹着一份英文报纸、口说英语的年轻人和结了领带的年轻男士。他们手拿祭品,秩序井然地分别在3头白虎面前排成3条长长的人龙。
人龙缓缓地移动着,轮到他们的时候,都很“识礼”地在白虎面前跪下,点燃手中的香烛后,便拿出一块猪油,往白虎嘴上擦,接着以蛋喂虎,有的嘴里还念念有词:“好人近身,小人远离。”他们对祭祀程序的熟练,不亚于一旁收集香油钱,协助初来者祭拜的“拜神婆”或“拜神公”,有的甚至还会“教”同伴如何祭拜。就如许许多多传统习俗一样,惊蛰这一传统节日就这样在人们的耳传口授中代代相传、延续。
什么是惊蛰?
中国传统历法是将全年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节气则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惊蛰是春季的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阳历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释,“蛰”指冬眠,“惊蛰”是指蛰伏在泥土中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
生物一出土,便开始觅食。按广东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称虎爷)也在这时出来找吃的。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老虎为患是常有的事,为求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这是惊蛰祭白虎的由来。
也许是广东这一传说的关系,据说,早年新加坡惊蛰祭祀白虎的信众也以广东人居多,现在则已成为不同籍贯人士竞相沿袭的传统,连一些印族同胞也效法。由于惊蛰祭祀的普遍,现在许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以方便信众。
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张嘴。信众相信,祭祀时以猪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张口伤人;以蛋喂食,饱食后的白虎就不会伤人了。按传统,那蛋必为鸭蛋。现在鸭蛋难求,唯有叫虎爷将就点,改吃鸡蛋了。
祭白虎不忘“打小人”
除了祭白虎,广东人在惊蛰这天也有“打小人”的习俗。打小人者相信,惊蛰一到,不仅害虫全部出动,连小人也开始出来活动。而他们相信,到庙里打过小人后,就可以把引起病痛或纠纷的恶鬼统统赶走,在新的一年里便可以顺顺利利,不受小人的纠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