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演讲稿(2)

其他节日
2012/7/30
9月30日,历时6天5夜的陈庄歼灭战胜利结束。消灭日伪军1280人,缴获了长短枪、轻重机枪、山炮、无线电台等战利品。
贺龙就在这儿指挥战斗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土坯的院墙和周围农家翻新的院落已格格不入。推开吱吱呀呀的木门,转过影壁墙,正房的木质窗棂还能依稀看出几十年前的样子。71年前的那个秋天,那场让鬼子胆寒的陈庄歼灭战的总攻命令就在这里发出。“这就是当年贺龙住过的房子,120师师部也在我们村上。”刘家沟村80岁的马珏召老人告诉我们,贺龙在这儿指挥战斗的时候,院子里布满了电话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得不行。几部电台老是嘣嘣嘣地叫个不停,贺龙师长和关向应政委不停地放下这个耳机,拿起那个听筒,忙着指挥战斗。”
“记得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前方打得正紧,伤员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抬,贺龙师长却派人组织群众在东北边的空地上搭台子演戏。群众心里不安生,贺龙叫干部安慰大家:伤员能抬下来就是胜利。不要怕,就是鬼子来了,也要让群众先走,我们再撤。”马珏召说,人家八路军这样对待老百姓,咱们还有什么不能干的呢?“担架不够用,老乡们就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抬伤员,家家户户腾出房子让战士们住。贺龙他们在这儿住了有40多天呢。”
马珏召听老辈人讲,贺龙师长发布全线总攻命令前,从刘家沟师指挥部步行10余里山路到横山岭南台头村南山上的指挥前沿听取战况汇报,还爬上山头观察战场形势。“回来的时候,他遇见**李玉春他们的担架队正往前线奔,贺师长握住他的手,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有功,有功,灵寿人民支前立了大功!’”
妇女轮番抬伤员
陈庄战斗持续了6天5夜,附近群众的支前也昼夜不停。陈庄村的霍灵秀老人已经88岁高龄,记者前去采访时,她因摔伤胯骨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但老人的思维却很清晰,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
“那时我丈夫是游击队的中队长,我是村妇救会主任。游击队进山打鬼子,我们妇女就照顾伤员。村里设了伤员接待站,伤员从前线抬下来,我们就把他们往阜平转移。”老人说,村上8个妇女参加了运送伤员,4个人一组轮着抬。“我们负责把伤员从陈庄送到北庄,顺着河沟走,绕几个村子,要走十多里地。”就这样,妇女们来回送了好几趟。
“战斗胜利以后,在张家庄召开庆功会,游击队员和我们几个妇女都让去参加了,还让我们上台戴大红花哩!”问她见没见到贺龙师长,老人似乎有些遗憾:“上台戴花都觉得不好意思,心里怦怦跳,头也不敢抬,什么也没看见就回来了。”
前方战斗的胜利,离不开后方百姓的支援。78岁的赵清玉老人在灵寿县政协工作期间,通过走访、座谈搜集了许多群众支援前线的生动故事。他介绍,战斗期间,我边区军民、地方武装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踊跃参战,积极支前,有力地配合了我主力部队。战斗一打响,老乡们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来到我军阵地送饭送水。有的冒着弹雨背伤员抬担架。群众的热情给部队以很大鼓舞。“战场附近村庄的群众,主动烧水做饭,争先恐后地往战场上送。从西岔头、台头正面送不上去,他们干脆背上小米焖饭、枣饼子,挑上绿豆汤,冒着炮火过磁河,从鲁柏山南山坡绕上阵地。”
据灵寿县志记载:灵寿县委于9月16日在东石门召开紧急会议之后,县、区、村分别组织了支前总队部、大队部及中队部,负责运送粮食、弹药、抬担架、放哨、带路、锄奸等工作。陈庄周围30多个村庄的武委会、游击队、游击组、青救会、模范队等组织共2000余人参加了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