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农村建设年终总结(2)

年终工作总结
2013/12/27
主、社会参与”的方针,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增强自我发展、逐步壮大的能力,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实体”、农村经济的“服务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载体”和统筹城乡的“联结体”。截至2009年5月末,全市共成立并注册了各类专业合作社199个,占呼伦贝尔市同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42%。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3亿元,入社成员6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户。雅尔根楚办事处五道沟村315户农户中268户加入凤鸣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全村总户数的86.5%;现有耕地8048亩,其中7010亩土地入社,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7.1%。2009年,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前期考察调研,充分估计和准确应对市场行情,合理调整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种植高油大豆2500亩,单产220斤/亩;良饲兼用型玉米2800亩,单产800斤/亩;高淀粉马铃薯500亩,单产1.5吨/亩;桔杆单产数额大幅增加。经初步测算,每亩地获利300元,较XX年年亩产增收130元。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与分散经营相比增收近37%。合作社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浩饶山镇陇海农民种植合作社由21户农民中三分之一的农民集中经营8000余亩耕地,另外三分之一农民从事旅游、餐饮服务业,其他三分之一的农民轮班休息,2009年合作社纯收入近300万元。今年春耕前又投入150余万元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极强。洼堤镇育林葵花种植合作社,以种植订单的形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相对集中起来,创造出了“五统一分”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生产”,创建了一种经营内容方向固定、合作社的成员固定、基地的面积固定而生产基地的地块不固定的相对灵活而又能保证收益的合作社。分别在种养业、购销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显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为发展“新型合作农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资源要素”进行“规模组合”,以“联合舰队”的形式“下海”,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凸显了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的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行使与其他主体的平等协商与谈判,改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合作社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措施,收到了“规模效应”。这样,既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农业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二是开拓了产业化新途径。合作社发展壮大后便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开始自办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等垂直一体化经营,延长了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战略性结构调整得到大力推进。在合作社把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后,实现了农村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品的销售网络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经济呈现出“块状”发展的鲜明特色。三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销售难的问题;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统一采购生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生产及增长方式转变,避免了农民间的无序恶性竞争;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各入社成员通过盈利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等形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四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合作社发展促进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带动了农民生产生活观念转变,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集中,推动着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这样就解放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可以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转向城镇、市区从事二、三产业。合作社中提倡成员平等议事,推动了农村民主进程,促进了农村文化变革,提高了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形成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发展环境。
四、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市紧紧抓住国家现代农业建设试点县市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利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努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基地。重点选择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大米和葵花等产品,集中连片建基地。全市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66万亩,创建了大豆、马铃薯、葵花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1.5万亩,基地规模位居全区第一,并在苇莲河建立全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在建好基地的同时,###市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和市场拉动效应,全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基地的认证工作,做到认证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并通过开发和认证工作,解决千家万户的生产
四、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市紧紧抓住国家现代农业建设试点县市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利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努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基地。重点选择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大米和葵花等产品,集中连片建基地。全市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66万亩,创建了大豆、马铃薯、葵花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1.5万亩,基地规模位居全区第一,并在苇莲河建立全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在建好基地的同时,###市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和市场拉动效应,全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基地的认证工作,做到认证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并通过开发和认证工作,解决千家万户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