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季开学教工会议发言(2)

开学典礼发言稿
2012/1/12
岗前培训说的最多的是办学思想的信与做;大家一定记得覃世柏老师关于兴趣与个性的讲“横膈膜打开”故事;一定记得李响老师教我们做手语操,那过渡语是唐维伦和王小琳老师写的,当时是王小琳老师配的音;在座的一定记得我们学做文武秀时,唐维伦老师穿的袜子有个洞,女老师就戏说:走光了!书法操是邹霞教的,军体拳是崔希泉创作的,音乐剪辑合成是覃世柏、匡芝兰和李赟等老师;我记得赵晓天老师还代表小学部在大会上发了言;在培训总结中,莫美妹老师说: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教师的心态一定要及时转换,教师要把教育这个职业当成是一种事业来做;蔡敏胜老师说:能和一群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的领导和老师在一起,我真的很激动和幸福!黄旭茹老师说:我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是我一生一世的选择,后来正好安排她教一⑶一⑷班。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2012年春季开学教工会议发言》相关的文章。家长会上“小手牵大手”。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家长会,家长会后好评如潮。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级在操场上的人体造型;有人说印象最深的是刘庆兵老师的主持,说后来的主持人欧劲老师在宿舍苦练,李响老师陪练;有人说印象最深的是方少全老师扛着得来的红旗和学生一起满场奔跑;有人说印象最深的是冯正华主任一个级一个级的策划和落实。
第一次住宿学生“拿头撞地”。
拿头撞地的学生是魏彩霞老师班级的,晚上下雷阵雨的时候,她总是立马赶到;陈彩虹主任那时每天都去巡查,和学生说“白话”;王范艳老师给学生送饺子学生现在还记得;蔡晓梅老师利给黄紫嫣家长发短信,紫嫣的家长现在还保存着,传颂着。说起科任老师下寝的形象,大家可能会想起刘庆华老师高大的身影,我联想到后来陈锡珍老师临产前教学一丝不苟的身影,联想到搬家时刘贤虎老师帮老师们扫地的身影。
就是这一个阶段,我们这群来自四面八方、个性不同的追梦人,碰撞、融汇、凝聚在莞中大旗之下,由信而做,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办人民满意的个性化学校”的办学思路,构建了以拓展型课程为特色的我校自己的课程体系。这是一次思想洗礼。
——从课程建设到建立规矩(2012年初始到2012年4月迁校办成立)
2012年春节后的开学教职工大会上,我讲话的题目是从课程建设到建立规矩,让我们一起努力。2012年秋季的开学教职工大会上,我讲话的题目是从课程建设到建立规矩,让我们继续努力!
我们说,规矩就象红绿灯一样,是一种约束,是一种保障,更是一种方法。
语文学科的作文批改方法研讨。
批改作文谁不会?仔细一看还真有很多人不会。王强老师现身说法介绍了作文(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的眉批与尾批;阳燕老师介绍了常用修改符号的使用规范;语文科组统一了作文的数量与批改;我记得其中还矫正过作文批改扣分过于宽松和过于严格的问题;发现过作文数量与批改不合乎学校要求的现象。
雅气大气的第二届读书节诵读会。
可以说,那诵读会每一个节目都彰显出雅气和大气。五年级王范艳老师和学生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刘海龙老师和学生的《明月几时有》;陈果、曹静、覃世柏等老师的《一路走来》;我们记得学生家长周局长看了诵读会后想克隆我们的节目没有成功,说那雅气排练不出来;我们记得最牢的可能还是准备期间走了弯路;我们收获最大的可能还是后来规范了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和评价标准。
走,看海去!
左娟老师将自己的班命名为“太阳家族”,我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老师们到孙道明班去看海,他的班级文化叫“赶海”;我们不会忘记阳巧玲老师的“酿蜜坊”、王范艳老师的“七彩石坊”;我们也很难忘记我们在班队精神家园和班队常规管理之间的徘徊和挣扎。
就是这一个阶段,我们由形成思想和建立框架转入到方法策略的探索中来。我们提出“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我们探讨着:课程,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情知互动;德育,从政治说教到生活育德。
——迁校建校与三岁感言反思(2012年4月迁校办成立至今)
去年,我们经历了小学部整体搬迁独立建校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应该说,这是对我们这个团队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别无选择,逃无可逃。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是沉沦?还是崛起?在迁校建校和以此为契机开展的三岁感言反思活动中,老师们亮出了自己的风采。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2012年春季开学教工会议发言》相关的文章。由西周六艺到六大主题导语。
在阿杜的美术室里,杜凯涛、孙道明、王强、邱卫春、唐维伦、王小琳老师,周六在一起喝茶聊天,聊出了校园文化的六大主题和导语;还是在阿杜的美术室里,整个暑假都为校园文化受煎熬的有阳巧玲、刘海龙、孙道明、吴婧等许多老师;我觉得,《东莞美术教研》松山湖中心小学专刊“墙壁真的会说话”提出的校园文化“三看”就来源于这里。
拓展型课程“五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