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2)

经验交流材料
2012/2/28
1、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现在有蚕农825户,2011年通过农民自筹、资金整合投入83万元,通过“扩、改、建、培、扶、发”六大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扩”大桑园面积:2011年春新增集中连片优质桑园810亩,目前全村桑树面积达到XX亩,户平达1.61亩;“改”良低产桑园:购进优质桑苗穗条改良低产桑园300亩,目前全村桑树优质率达98%;“建”设专用蚕房:为减少蚕病发生,号召实行人蚕分离,积极推广使用专用蚕房。2011年已建成专用蚕房 2500m2 ;“培”训专业人才:加强了技术培训力度。2011年已开办蚕桑技术培训6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丝业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在桑园、蚕房现场指导、讲解及发放养蚕技术书籍等方式培训蚕农,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1名以上蚕桑技术人才,建成了蚕桑“一村一品”。“扶”持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蚕桑协会队伍的壮大,更多蚕农加入了协会。协会加大了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助农增收做好了基础工作;“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发展了“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农户面达80%,大力推动了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预计,2011年蚕桑产业共增收172.6万元,人均增收446元。
2、莲藕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在大全村新发展莲藕产业,连片种植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100亩,成为大全村的田园风景,打造成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兼种植业品牌的新产业。2011年,每亩单产 2500公斤 ,总产量达到25万公斤,总产值达51万元,种植莲藕给该村莲藕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尝到了改变种植模式的甜头。今年新成立的“大全莲藕”协会队伍也逐渐发展。全村正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了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来,该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筹集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一是水泥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条12㎞,硬化泥结碎石组道4条 7公里 ,新建入户碎石路5㎞、入户便民路5㎞,达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生产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村域公路网,全村公路总里程达 29.6公里 ,且全部硬化;二是建成1处农村客运招呼站。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公路示范村。
2、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整治病险山坪塘10口,新建、维修灌渠 6公里 ,新建机电提灌站1个、微水池45口;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理土地650亩,坡改梯60亩。目前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旱涝保收的能力。
3、庭院建设。新建沼气池120口,沼气用户率达到72%,建垃圾池11个,以此带动改厨260户、改厕280户、改圈120户、改房100户、改水300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新村居民点建设规范、美观;硬化院坝150块 2500m2 ,建花台230个,美化、亮化房屋530户1400间 4XXm2 ;自来水覆盖面增加,新增用户70户;打机井300眼,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同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各种资源,坚持种养结合、果蔬结合,大力发展莲藕、果树、渔业养殖、生猪养殖。80%的农户实现“六改”,人畜分离、无“六乱”现象,牲畜圈养率**,85%的农户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块水泥院坝、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