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2009年工作计划

计划总结
2010/11/1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思路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为指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施灾后重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计划
为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增长速度30%为目标,2008年争取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1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增加值为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
生物与医药制造业领域。2008年计划完成产值100亿元、增加值45亿元。重点支持黔产道地药材的重大工艺创新和深度开发、中医药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苗药等优势资源领域新药创制等,培育中药现代化制药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进行药材品种选育和防退化技术攻关,提高一批单品种对药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支持中药制造业产值超亿元的17家骨干企业的深度技术开发和单品种产值超过亿元的9种畅销产品的品牌提升。
先进制造与新型装备制造业领域。2008年计划完成产值60亿元、增加值20亿元。重点支持航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积极支持飞机及飞机零部件产业发展,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为建设贵阳飞机及飞机零部件生产和转包生产基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推动产品技术配套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延伸;继续支持数控机床、微特电机、新型挖掘设备、节能型电力设备、混合动力装置等新型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攻关,提升新型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液压产品技术攻关,形成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优势的产业群。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2008年计划完成产值25亿元、增加值8亿元。重点支持高清晰数字电视产品的技术创新和配套零件的技术创新活动,以科技为支撑推动配套件生产就地形成产业链;支持振华电子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军民结合两用技术攻关活动。围绕新一代数码视讯技术、大屏幕数字彩色电视技术、光电控制信息产品开展技术攻关;重点支持贵阳软件园入园企业围绕软件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活动,提升贵阳软件制造能力和水平。
新材料产业领域。2008年计划完成产值15亿元、增加值7亿元。重点围绕新型化学原料与化学品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新能源材料制造、高分子功能材料制造、高性能无机材料制造等产品制造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在以铝为基的高性能合金材料制品、新型聚合物材料与制品、新能源材料及制品、先进陶瓷材料、光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产品技术领域实现产业技术突破,促进多晶硅、塑料母粒等产品形成产业规模。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业。2008年计划完成产值10亿元、增加值5亿元。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产品制造、太阳能集热技术与产品制造、新型高效率电池制造,节能环保产品制造的技术攻关,促进锂离子电池、生物柴油、太阳能集热器等产品的产业化。
针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30%的增长速度,组织实施60项重大科技攻关,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相关新型材料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减少高能耗产业在全市工业布局中的比例,加大培育低能耗、零排放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建立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制造业技术服务体系,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产业化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经充分调研,2008年将重点攻关“年产300吨低成本太阳能级多晶硅”、“基于CAN/LIN网络的汽车车身控制系统”、“20—30吨级液压挖掘机配套件攻关”、“发动机叶片产业化”、“军民两用高精度微型电机生产”、“手机网络和硬盘的产业化”、“海棉钛产品的产业化”等17个年新增产值上亿元项目,尽快攻克关键技术,实现更大产业化。新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提速计划。
二、实施雪凝灾后重建科技计划
今年我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雪凝灾害,如何抗击时间长、大面积的凝冻,如何防范冰雪融化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如何结合灾后重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等,这给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市“抓重建、保民生”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实施灾后重建科技计划。
一是已召开灾后重建科技专家技术咨询会。组织农业、电力、交通、卫生、环境等方面专家进行咨询座谈,分四个专家组深入灾区实地考察,根据专家所提意见和建议,决定重点针对凝冻天气对我市生产生活造成的灾害,拨出专款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组织力量加班赶印科技部发布的《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在第一时间,下发到各区市县科技部门及农户手中。设立40万元灾后重建启动资金,作为我市重灾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和清镇市开展灾后重建先行科技支撑启动资金,支持他们尽快开展重建工作。
二是加强灾后重建技术推广和应用。设立灾后重建科技专项500万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做好灾后重建技术筛选和推广应用。重点在农作物新品种、畜禽水产品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上取得突破。加强有机、优质、无公害农业产业化组装技术研究,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引进一批优质品种,加快农畜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良种产品产业化;支持先进养殖技术和多元复合饲料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疫病控制综合化、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等方面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以产品技术创新为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一批农业产业化创新型龙头企业。在灾后诱发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次生灾害防止方面,灾后道路修复、通讯与电力系统恢复重建方面,越冬作物应急和短平快蔬菜种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先进成熟技术尽快组装配套,为抗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细化措施,形成科技应急长效机制。针对此次灾害,吸取经验,高度重视科技应急工作,及时、准确、规范提供技术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等重大生命线抗灾工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切实形成科技应急长效机制。
三、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科技计划
一是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新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以上,扶持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是继续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计划选择5家企业进行试点,并发挥科技计划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试点基础上,评定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继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有计划地推进一批产学研项目的实施。以贵州大学贵阳研究院为依托,发挥其八大研究中心科研优势,围绕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选择一批科技成果在我市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不断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完善区、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及“三农”科技专家服务中心。扶持和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咨询评估中心,建立专业化分工、网络化协作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我市风险投资行业进行增资扩股,尽快建立我市产业化投融资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加速成长、提高创业成功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民生科技计划
一是开展“两湖一库”治理科技攻关。设立专项经费,针对我市“两湖一库”富营养化、蓝藻和湖库沉积物污染等难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根据初步拟定的“三大领域、十大专项”科技攻关专题,协调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专项选题建议,在报市领导确定后,公开对外招标,并按照有关规定进入立项审批程序,开展“两湖一库”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是开展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攻关。将科技更多融入百姓生活,用全市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来贯彻和体现十七大关注民生的具体要求。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重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环境监测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的研发;围绕人口健康、食品安全、重大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加强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形成全社会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科技孵化器与共享平台科技计划
一是抓紧建设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协调工作,争取工程在2008年上半年动工,同时做好科研单位、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入驻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召开专题对接会、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面向全国,面向发达地区,全面推介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2008年引进一批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形成研发机构和人才聚集地,2009年基本建成并入住1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与贵州师范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开展全面合作,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共建“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技术平台”、“贵阳市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基地”、“贵阳市科学技术资料与信息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水平的共享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大厦六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继续支持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围绕我市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制药工程技术研究;继续支持贵阳·国际生命科学实验室要以提升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引进国外先进生物技术成果并产业化;继续支持贵阳·国际生物材料及产业化公共实验室在蛋白质生长因子生产能力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六、实施对外合作交流与创新人才计划
积极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共建“贵阳—以色列创新企业外包孵化器”。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由以色列在美上市企业投入资金并引入中试成功的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高科技项目,由科技大厦创新企业孵化器进行孵化并运作进入国内、国际市场。预计2008年在贵阳完成5-7个高科技产品孵化及产业化,实现产值2000万美元。
在已经签订的《广州市科学技术局—贵阳市科学技术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广州与贵阳两地间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谋划成立广州·贵阳科技合作交流促进中心,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助推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干部培养,派出我市科技管理干部到广州市科技局进行挂职学习。
全面落实“金筑科技英才”培训计划。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内著名院校合作开设培训班,培训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0人;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训工程”,对100名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现代科技培训、选派10-20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进行中长期培训,20名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实施单位挂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