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作文:高三作文经典素材(5)

高中三年级作文
2012/3/7
③、天才在于从不泥古:典型的是岳飞行军打仗从不授以大将阵图,由皇帝摇控指挥,而认为用好兵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
于是,一代天才诞生了。
二、对手
(一)当天才遇上天才
⑴读宋史应该知道,在遇到岳飞之前,杨再兴是天才,强盗中的天才,宋王朝的军队多次围剿,总是大败而归。甚至岳飞的爱弟岳翻也被他一刀两断。但当他一遇到岳飞,一战即溃,并被俘。临刑前杨再兴却异想天开地要面见岳飞,并认定岳飞会救他。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岳飞封他做了将军。他也就成了肯为岳飞偿命的天才。相信能让天才臣服的人自然也是天才。
⑵在遇到岳飞之前,完颜兀术是天才。作为一位能将“女真兵不满一万,满一万则天下无敌”的军队的人肯定是天才。这一点在他连年征战的记录上有清楚的记载,但是当他遇到了岳飞,霉运就开始,一败再败。尤其是郾城那一场决战,处于绝对劣势的岳家军在面对完颜兀术的王牌 “拐子马”时,天才的岳飞竟然异想天开地让“敢死队”用巨斧专砍马蹄,一(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万五千匹“拐子马”倒下去了。金人也不得不高声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女真完了!”完颜之术也打算从此化装逃回女真首都。能让天才对手害怕的人难道不是天才?
(二)、当天才遇到了小人
应该说,如日中天的岳飞是天下无敌的。但是当他遇到小人时,他倒下了,伴着“莫须有”的罪名,喝下一杯毒酒,他倒下了。
这也许是一个怪圈,但好像又是必然。不然中国为何会流传下这样的话:宁可与君子结仇,不可与小人结怨。
在外敌入侵面前,天才的岳飞想到的是民族大义,想到的是“餐胡虏肉”“饮匈奴血”,想到的是迎回“徽钦”二帝,赢回汉民族的尊严。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会影响到“主和”的秦桧的仕途,他也没想到副将王俊会诬告他谋反,更万万没想到的是高家皇帝竟会为了自己的“宝座”,连自己的祖宗都不顾。于是岳飞被“打败”了,被小人打败了。
三、公道自在人心
历史总会给人一个公道:小人得志一时,天才流芳百世。岳飞一生“精忠报国”,自己却被“赐死”,全家被抄,甚至连下属也受牵连。岳飞倒下去了,但是马上又“站起来了”。孝宗时,岳飞被追复官职,宁宗时,被追封为“鄂王”,立岳庙,民间更是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秦桧等四个铁人,向岳坟跪拜,并有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两相对照,完全可以套用两句话:天才总会发光的,人民总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陶渊明简介
不为权贵低头: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尽管生活十分艰辛,但是他却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这种田园生活,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热爱自然: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如果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绝对不会把农村生活得如此恬静美好,令人驻足神往,仿佛将要置身于世外桃源,给人无限遐想,留下无穷的回味。
其实陶渊明崇尚自然一直在他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他的多次由仕而隐,以至最后长期隐居农村,他心平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在他的田园诗中所表现出了对田园的热爱。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就这样,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和一的境界。
追求自由:
陶渊明为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性本爱丘山”,人事的束缚当然不适合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率性真淳的陶渊明真是痛苦无比。在“饥冻”和“违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辞去官职,意味著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受冻,意味著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但是继续留任,便是违背自己的真性情,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钱”而如此,在陶渊明看来,真是大大不值得。与其在浑浊的溪流中随之浮沈,心中时时呜咽悲鸣,不如跳出这浑水,给自己的灵魂自由。他因为透彻了解自己,才能毅然决然舍弃安适的生活及世俗的虚名。对陶渊明而言,“违己”甚于“饥冻”。于是,陶渊明选择隐居务农,回到山林的怀抱,唯有归回田园,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辞官归隐后,生活并不顺利。不谙农事的陶渊明种田常是“草盛豆苗稀”,这使得他不得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辛苦的生活并没有改变陶渊明的初衷,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时挂冠拂袖而去,固然是快人快事,但现实的生活才足以考验一个人的勇气与心志。陶渊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远胜于物质环境的安适,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
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然,这样,也是死而无憾了。
李 白
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