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及范例(4)

感恩作文
2012/7/11
哲学给人的定义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说来,人是社会的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呵护、影响、教育、培养、提携、关照、批评和帮助下生活着、成长着,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而孤立地存在着。每一个人的成就和进步,都融入了别人的心血、真情和智慧。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常有图报之情,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知。
对父母的养育要知恩图报。十月怀胎的艰辛,从小到大的操劳,这是儿女们永远报答不了的父母恩情。正因为如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便千古咏唱。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所以,人们对那些不孝敬、不赡养老人之徒,与老人争房子、抢财产,甚至于把老人扫地出门的不孝子孙,总是从心里骂一声:真不是人!
对组织、师长的培养、教诲、提携要知恩图报。毛泽东在当了党的领袖之后,依然对自己的老师徐特立尊敬有加,早已成为传世佳话。那是在徐老先生六十大寿时,毛泽东这样向他敬酒: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在蜚声中外以后,仍每年都去拜见他过去的老师。他在获得全国科技特等奖后,真诚地坦言:成绩和荣誉归功于党和军队,归功于教诲自己的老师。还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利用休假的时间执意跑到当年的老连长的家乡,对老连长恭恭敬敬行了一个军礼,深情地向老连长道谢:当年是你提拔我当了班长,我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就是感恩图报。但是,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人,把自己的进步、提升和取得的成绩只看作是自己能干,而把培养、提携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甚至还有因为个人私利没有得到满足而反目为仇、恩将仇报的。人们历来把这种人视之为小人,不屑与之为伍。
对自己身处困境或遭遇不幸时别人给予的特别关照要知恩图报。古人早有圣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年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时曾一连几天粒米未沾,是一位农妇给他吃了一顿饱饭。对此,他总是感念于心,以至在当了皇帝以后还专程去看望这位农妇,谓之“一饭之恩不忘”。对那些过河拆桥,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人们都会鄙夷地谴责:没有良心! 对同事、朋友的帮助要知恩图报。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说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支持和辅助。更况且没有谁总是一帆风顺,总会碰到一些沟沟坎坎,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珍贵。这些都应当铭记于心而永怀谢意的。
知恩图报是我们民族质朴的传统,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知,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更是构筑和谐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知道并身体力行知恩图报的人,才有资格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人。
“成熟的富人”与“成熟的穷人”
记得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座右铭是他母亲教导他的一句话﹕“别人向你借的钱﹐你可以忘记﹔你向别人借的钱﹐一定不能忘记。”“别人向你借的钱﹐你可以忘记”不难理解﹐那么﹐“你向别人借的钱”﹐为什么“一定不能忘记”呢﹖我想﹐一是按时还人家的钱﹐是诚信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记住人家借钱给自己的恩典﹐知恩图报。中日文化同源﹐由此可见一斑。
知恩图报应是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知恩不报的人历来被人诟病﹐而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更为人不齿。内地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靠辛勤劳动率先富裕起来﹐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还处于贫困状态。有的富人解囊帮助穷人﹐使他们度过难关﹐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然而﹐有的受助对象的表现却让人寒心。
据《扬子晚报》报道﹐镇江“精华书社”老板巫某﹐为帮助贫困学子﹐二○○五年九月自掏三万元一次性资助一百名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寒门学子。春节之前﹐许多客户纷纷给他发贺卡或短信以示祝福。然而﹐在所有收到的贺卡和短信中竟然没有一张一条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