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局长在全县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

发言稿
2012/2/8
(五)交通运行体制历史转型。积极稳妥地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撤销了省道304石门狮子脑收费站;完成了原省道红蔡公路建设债务的审计和锁定;交通系统从事拖摩养路费、道路运输管理费、水路运输管理征收的涉改人员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到位;省道304xx狮子脑收费站临时聘请人员清退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原交通规费征稽所人员和资产的交接,组建了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所;建立健全了交通财政保障机制。县交通运输管理所和公路管理站已明确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加快交通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交通建设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等等,是一个相对庞大、相对复杂的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项目建设。2006年,交通部门按照“全面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设计思路,编制了《石门县“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争取到1953公里农村公路和104公里干线公路新改建项目;2009年,经县委、县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努力争取,将省道303延长线、303线石南公路、永固汽车站等一批重点项目挤进了全省“十一五”规划笼子,为全县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2010年,交通部门以构建立体式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深入开课件下载[www.网址未加载]展调研,精心遴选项目,科学编制了《石门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其规划充分体现了战略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入编项目中,安慈高速、宜张高速已列入“十二五”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G703线、G621线2条国道和S337线、S333线等7条省道项目已列入“十二五”国省建设规划;津市茅草街至石门三江口电站石门段30公里航道整治项目和易家渡1000吨级综合码头建设项目已列入全省“十二五”航道整治规划,为“十二五”全县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建设基础。
——加快交通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必须实行政府主导。“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构建区域交通枢纽作为富民强县战略的重要载体,将交通建设列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响亮的提出了“提升主干线、改造乡村道、修好库区路、连接边界线、建设农村客运站场”的交通建设思路,连续五年在全县深入开展“交通建设年”活动,掀起了一轮交通建设热潮。组织领导上“四大家”整体联动。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亲自挂帅的领导班子,重点工程项目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为全县交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财力上举全县之力。五年内,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资金8400万元专项用于交通建设配套和拆迁补偿,累计安排资金4.2亿元,可以这样说,其资金配套力度和额度在全市首屈一指,超过任何一个区县市,为全县交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健全了检查督导机制,农村公路实行一月一调度,半年一检查,重点工程项目随时调度,随时检查;建立健全了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一次协调会议,通报交通建设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建立健全了政策扶持机制,出台了《石门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分类制定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配套标准,为全县交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快交通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必须依靠全民参与。我县地处山区,交通基础薄弱,要建设的项目多、任务重、投资大,完全依靠上级和县财政投入,交通现状难以得到全面改观,完全依靠交通部门单打独斗,交通事业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基本形成了“全民办交通、社会办交通”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农村公路建设上,交通、税务、电力、通信等部门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所有税费、设计费、监理费实行全免,电力、通信、广播“三杆”无偿迁移,确保了有限的投入发挥了最大的效应;各乡镇政府、**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上北京、下广州,多方筹资建设资金;全县广大农民群众、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踊跃捐资捐款,无私奉献,极大缓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压力。据统计,五年内社会筹资近1.8亿元。
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正确指导的结果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重视、关心、支持全县交通事业发展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在交通一线的干部职工表示最亲切的慰问,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