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读后感
2011/11/21
进入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新词汇引领的新理念。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新词汇变成了旧词汇,理念也说得越来越顺溜,而实践――课堂操作――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或者说,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为新的焦点。现在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已是一种新“常规”,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非线性结构带来了一些新挑战,如“预设与生成――节外生枝怎么办”、“有效学习――怎样选择教学策略”等,是我们实践中常见困扰. 这些问题,名师当然也会碰到,他(她)们是怎么应对的,又是怎样想的。《名师教学机智》是一本名师的课堂实践案例,记录了名师的实践及所思所想。 通读掩卷,三点感受:1.“道”“术”结合生成智慧。教学机智表现出来的,做出来的,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其背后是教师自身的“道”――是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是隐的部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内外兼修,产生了教学机智。比如,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上课时经常要“叫”出来,怎么办?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①有的名师请他做“评委”(p44、45)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②有的名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③有的名师则顺势应接话题:“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p10)。这些应对,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但效果不同。第一种应对,好学生更加专注倾听其它同学发言了,因为有评委的责任在身。第二种应对,好学生暂时会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只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不过只有老师知道,而没有同学敬佩的眼光似乎有点不过瘾。第三种应对,暂时冷处理,顺势转移话题,好学生可能会有点失落。很难判定哪种效果好,但都不是简单制止,粗暴斥责。效果的不同折射了教师“道”的不同――学生观,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