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

调查报告
2012/2/21
二、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一方面对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再加上财务已公开,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另一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执行严肃性不够,虽有预决算,但流于形式,执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偏离原预决算轨道。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相关的文章。二是“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我们关注的工作重点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基本建设,而对如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缺少好的思路,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忽视,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排不上队,摆不到位,尤其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各村没有及时理顺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村级财务混乱。等到问题积累成堆了,清理整顿又忽视了从会计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上去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使村级财务管理走入了“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村级财务管理主要通过设置财务帐簿、使用会计凭证、办理会计业务和保存会计档案等会计工作来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又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防止财务混乱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生疏,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加之不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天长日久便形成“包包帐”“断头帐”,导致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无法查证核实。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首先要针对**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违(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法,什么是合法,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其次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增强参政意识;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是夯实“一个基础”,即会计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家财会制度的统一要求,设置“四帐二簿一柜”,即: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现金日记帐、存款日记帐、土地承包登记簿和固定资产登记簿、会计档案柜。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及核算方法使用会计凭证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把帐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登记、归档、妥善保管。同时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帐簿、统一凭证、统一科目,落实“四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流水帐”、“包包帐”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在保持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是落实“一个公开”,即财务公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推行财务公开,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清理是基础。如果村级财务混乱不清,是难以向群众公开的。因而在公开前,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务公开工作,集中人力,全面、彻底地清理整顿村级财务,组织好回收欠款和兑现退赔工作。特别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财产要弄清来拢去脉,给群众有一个明白的交待。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相关的文章。第二,公开要到位。财务公开是给群众看的,凡是群众关心的事都应详细列出,力求及时、真实、具体、固定。一是公开时间要及时,以免日久天长,时过境迁,即使公开了也因群众记忆不清而起不到监督作用。二是公开内容要真实。每个项目在公开前都要核实清楚,谨防失误,带来负面效应。三是公开项目要具体,对群众关注的干部报酬、非生产性开支、集体资产使用情况等要作详细说明,而且村级的预决算执行情况要在年初和年末分两次公开,如执行过程中有较大变动的,要具体说明原因,让群众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四是公开形式要固定(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财务公开形式多样,具体选定哪几种形式,要考虑便于群众监督,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要选择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固定场所设置公开栏,再利用会议或广播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