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信用社发展工作总结(3)

单位工作总结
2011/11/28
积极组织各类文艺宣传活动,成功主办了“XX信合之春文艺晚会”,成功组织了“职业团队培训”、“温暖农民工万里行”,即参与“春晖行动”等大型活动。其中,“2011—乡亲、乡音、乡情温暖农民工万里行活动”为全省农村信用社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次活动,整个活动以“会乡亲、传乡音、叙乡情”为主题,通过慰问演出、召开座谈会、发送慰问品(慰问金)的形式,将地方党委政府和农村信用社的关爱、关心温暖到贵州籍外出务工的乡亲父老。全团200余人、19台车辆、30余家单位(企业)横跨湘、黔、闽、赣、浙五省,慰问农民工数十万人(次)。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贵州日报等19家媒体随团采访报道,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效果显著。同时,积极组织员工“业务技能比赛”、“爱岗敬业演讲比赛”和文艺调演等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文化下乡”、“义务送春联”等活动。组织开展到贫困户家中“送温暖”活动、到外出打工人员家中慰问、组织书法爱好者深入农村为农户免费书写春联等。组织编辑,并公开出版了《农村金融知识普及读本》、《安顺农村信用社志》、《历程—农村信用社五十八年回望》等书籍和大型宣传画册《黔中信合风采录》。同时,在全国首创信合陈列馆,填补全国农信社藏馆建设的空白,得到银监会、省联社和地方各级党政的高度肯定。在2011年度安顺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核中,安顺农村信用社获银行业系统第一名。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2011年信用社发展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发展不忘奉献,是农村信用社一贯坚持的发展观。五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参与了2011年“抗雪凝、保民生”、2011年“抗旱救灾”,“5·12献爱心”等活动,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XX余万元。特别是2011年7月至2011年5月,安顺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受灾群众最多,灾害损失最严重为历史罕见。面对严重的旱情,全市农村信用社在安顺办事处的统一部署下,因地制宜,结合本县(区)实际,通过发放贷款支持老百姓购买抽水机、发电机、水管等物资;无偿捐赠款捐物帮助群众修水窖、建水池、建提灌、修水渠等抗旱基础设施;义务为受灾群众送水到户;帮助村民培育水稻秧苗;实行到期贷款展期、优惠贷款利率等措施,全力与旱魔作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灾区群众发放抗旱救灾及春耕生产贷款5.7亿元。其中:1.65亿元投向抗旱工程建设和抗旱设备物资购买,新修水池(水窖)32个,兴修水渠和提灌站13处,支持农户、农机和水利部门购买各种设备3200套,寻找水源12处、购买柴(气)油32.4吨、水管1XX米,整治水渠5.8千米;2.28亿元投向抗旱保苗种植,积极支持农民补种改种,实现抽水保苗13.5万亩,灌溉面积13570万亩,为夏季粮食作物的丰收奠定基础,千方百计减少因旱情造成的损失;1.77亿元投向其它涉农项目,支持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创收增收,实现大灾之年不减收。同时,全市信合员工自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52万元,组织送水1692人(次),出动送水车600台次,义务送水3000余吨。安顺农村信用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举措得到安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目前,安顺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全市资产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最显著的地方性第一大金融机构。五年的改革与发展,安顺农村信用社开创了“广大客户(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得实惠、地方经济大发展、社会各界赞誉、地方党政满意、农村信用社盈利的新局面,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向强的嬗变,实现了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