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简介2017

北京美术高考信息
2017/1/9
最新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简介2017
艺术生第一大微信公众号:yikaochacha 微信搜索:艺考查查,第一时间查校考成绩,武汉美术网已经为你同步官网发布了最新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简介2017,内容如下:
学校概况
General Introduction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学校代码13629)是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在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主校区占地近500亩,另自有1400余亩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剧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风格独特,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共开设25个本科专业。2017年在艺术设计学、书法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2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相应学士学位证书。
办学优势
Education Advantages
师资优势 ——队伍结构优化创新 名师云集
学校以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及国内外重点大学师资为依托,聘请了罗锦鳞、仲呈祥、杨永善、张仁里、赵之成、常莉、云贵彬、田培培、尚扬、董重恂、彭华竞、马龙(美国)、李仁淑(韩国)、冷冶夫、刘习良、金德龙、张会军、张福俭、李勤、李永全、朱贤亮、夏骏、姚国强、李亦中、沈振煜、西蒙.佟沛儿Simone Dompeyre(法国)、唐纳德·邓肯Donald Duncan(新西兰)、兰斯·林达尔Lance Lindahl(美国)、大卫·艾伯纳David Ebner(美国)、丘雁等一批著名学者、艺术家在学校任职、授课和讲学。目前学校专职专任教师220人,8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且主要来自前述一流大学。
学科优势 ——多艺术学科交叉融合 专家咨询 教学督导
学校以多门艺术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设置艺术设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七大专业,形成了艺术与现代传媒、数字创意产业紧密融合的专业群,凸显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优势。与此同时,通过借助“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的平台,充分依托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一流艺术类大学的优质资源,联合中影集团、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知名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加以论证和设计,成为学校的又一大亮点,使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得以全面显现。
实践优势 ——一流的实习实践基地 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中央新影集团、国家大剧院、国展中心、798艺术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百余家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一批一流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区域优势 ——学校位于北京 具有培养和就业的广阔平台
学校位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密集区,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城等为实践基地,区域内文化产业发达,特色明显,就业前景广阔。
国际化优势 ——国外教学实践课程 纳入学分管理
自2010年起,根据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及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目前已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千名以上学生参加国外教学实践活动。
名师云集
Renown Scholars & Teachers
艺术设计学院
●王甦英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董重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担任高等学校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
●杨永善 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任。
●尚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曾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刘大可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与展览委员会主任。
●李中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高等学校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精品教材主编。
●潘强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油画作品和设计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所著《色彩构成教学与应用》、《平面构成教学与应用》、《装饰色彩教学与应用》等作品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张彪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教授。2006年指导研究生参加“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环境设施概念设计大赛”获得提名奖。
●彭华竞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续六年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马龙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美籍华人,名列剑桥国际名人录,全球名人全录。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际文化艺术协会创会人,每年在巴黎卢浮宫展出其独特的“浪漫写实风格”作品,曾多次获国际大奖。
●朱小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画家。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美术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
●王金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系主任、教授,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会展资金项目评审专家。曾聘为中国商业联合会有关重点规划课题起草专家。《2013北京会展业发展报告》撰写人之一,专著《展示设计》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维立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荣誉称号。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项目主持人、主编。省市级精品课主讲人。
●章锦荣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
●张福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美术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会展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6篇,联合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4部,指导学生参加《台湾时报》“金犊奖”比赛,获优选奖。
●冯广贺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美术学专业博士。在《光明日报》、《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权威核心刊物及其他论文集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教学优秀奖”、“陈伟南教学奖”。
●郭永久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景观艺术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传媒学院
●云贵彬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家库成员,曾多次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相关项目的立项、结项和奖项的评审。曾发表和出版专业论文数十篇、专(译)著八部。
●钟越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著名编导。由其编导的电视音乐片《草原的儿子—腾格尔》荣获“星光奖”三等奖;电视文艺晚会《同一片蓝天》荣获“金童奖”一等奖。
●李颖 播音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辽宁人民广播电视台播音组副组长、辽宁省播音学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电视播音主持学会常务理事。沈阳朗诵研究会副会长、辽宁大学客座教授。
●鲁晓晨 高级编辑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原辽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二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有多篇新闻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和中国电影报刊奖。
●于琪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教授摄影课程。曾出版《实用摄影》、《照相机与镜头》和《摄影技术课程》书籍。
●刘瑞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讲授课程有《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媒体节目主持》。
●李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学校心理教育基础理论与技术》、《销售心理学基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40多篇。
●张炜 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科研团队成员。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邹安瑾 副教授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戏剧戏曲学博士。从事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曾任电视栏目编导、撰稿。现主讲课程为《影视声音制作》、《影视作品创作》、《广播电视音乐音响》。
●施艳萍 副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多年来一直从事艺术史、艺术品评和艺术市场方面的研究,出版发表有一系列著作及论文。
●王大鹏 摄影系副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任编导、摄像、音乐编辑、出镜记者、频道副总监等职务。
●郑伟 播音系副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中国播音学研究方向博士,曾获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音乐类节目主持人。
●王锟 基础部副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致力于新闻传播、影视艺术、文化媒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格鲁吉亚大学校长》,并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武俏 影视传播系副主任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方向: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入选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计划。参与多部新闻学专著的编写工作。
●苏静 影视传播系副主任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毕业于法国里昂二大卢米埃尔电影学院、巴黎八大文化与传播学院,电影与视听研究硕士。法国BFM TV(法国经济台)特约记者。多次受邀参加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节、FIPA国际电视节。
●史雪云 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在CSSCI及核心期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级、集团、校级等多项科研课题。主创电影《集结号》的纪录片《牺牲》、大型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人文类特别奖及纪录片金熊猫奖评委会特别奖。
●宋华 博士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学士,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电影学博士。从事影视创作及产业研究。现主讲课程为《电视画面编辑》、《中外电影史》。
●姜贞 博士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博士。任日本卡乐B基金项目《日本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西南交通大学丛书“跨文明对话书系”之《镜像东方——纪实主义:从伊朗新电影到中国新生代》、长春电影集团特约项目《长影六十年发展历程》等重大课题负责人。
●李共伟 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美学专业博士。曾工作于电视台,独立执导过纪录片,熟练掌握相关编辑软件。能够独立开设并讲授电视专业课程如:剧作、导演、编辑等。并能够指导学生完成拍摄影片,纪录片等影片类型。
●李瑞 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专长为电影创作。迄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公开播映作品十余部。
●王婧雅 博士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博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长期从事影视录音技术及艺术研究,曾进行大量影视作品创作,并获得相关奖项。
●罗佳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博士。专业特长:普通话语音发声、普通话语言表达、普通话文艺作品演播、写作、英语语音发声、声乐艺术。
●孟洋 博士
吉林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有广博厚实的学科专业背景,发表过十几篇专业学术论文,并有丰富的媒体实践和教学经验。
●谭朝霞 影视传播系教师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主攻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与新闻学。曾多次参与策划、编导并参演国家级、省部级及地市级的大型晚会和活动,担任过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长沙电视台等台节目的策划与导演等职务。
●王名成 影视传播系教师
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硕士。从事电影史研究及编剧工作,目前主讲《电影分析》课程。
●张楠 影视传播系教师
主攻传播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主要教授课程传播学、媒介文化导论、影视包装课程。
●高峰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顾问及客座教授。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院长。
●赵捷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著名编导。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吕学武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岭涛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副台长。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十佳”。
●张福俭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
●沈振煜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唐东平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感光技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员。
●张恒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高级编辑。专题片《帮助未来》获得中央电视台国际儿童节纪实类节目二等奖;1997年《北京新闻》编排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金铁木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玄奘》编导,曾执导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大明宫》等。
●时间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著名电视人、中国电视评论开创者、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代表作品:《我眼里的爸爸》《回延安》《天津市长李瑞环》。
●贡吉玖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影视艺术部主任、中国影视艺术协会执行主席,多年担任国家级政府奖评选秘书长。
●冷冶夫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策划人,全国百优电视工作者。
●姚国强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李亦中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影视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教授。
●李勤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新华社高级记者、终审发稿人、新华社手机电视台台长。
●应红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著名编导。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资深策划、节目制作人。曾任央视著名品牌《夕阳红》栏目主编。曾多次获得全国社教节目和“星光杯”等奖项。
●朱杰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纪录片创作室主任。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副会长,中南纪录片创作交流中心主任。
●夏骏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要创办人和制片人,历任《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2010年上海世博会顾问。华人文化集团执行主席,著名导演。
●朱贤亮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总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彭辉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导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家库成员。
●姜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美国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传播系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GVF(Global Virtue Faculty)指导教师。
●周雯华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电视台主任编辑、多家知名大学兼职客座教授。
●齐迎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影视传媒策划人、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微电影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校电影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论坛秘书长、中新青年电影院线副总裁。
●李洪魁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电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纪录片《迁徙的人》、《新中国教育纪事》导演、制片人,电视剧《戈壁母亲》总策划 。
●冷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青年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师。
●王玉斌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天津微电影产业基地常务副总裁,导演工作委员会主任,天津文化传媒商会微电影分会会长。
●Simone Dompeyre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法国艺术影像节(Traverse Vidéo)主席及艺术总监。
●Donald Duncan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Unitec理工学院表演和荧屏艺术系教授3年学位课程的电影摄像师。新西兰摄影师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
●Lance Lindahl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好莱坞独立电影人,现任BoneyPuppy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导演、作家、编剧。
●David Ebner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美国著名编剧,《007》系列电影《纵横天下》、《明日帝国》以及《黄金眼》编剧。
●丘雁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制片人,好莱坞影片《杀死比尔》制片,中美合拍片《胡同里的阳光》联合制片人。
演艺学院
●罗锦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艺术家,我国古希腊戏剧专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
●田培培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国祥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李仁淑(韩国)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韩国舞蹈硕士。曾任韩国舟城大学艺术体能系主任等。
●赵之成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表演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培养出姜文、吕丽萍、丛珊、李亚鹏、戴玉强等优秀演员。
●常莉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导演作品有《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山中有座小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曾经培养的学生有章子怡、刘烨等。
●麻淑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学术评审专家。曾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资格,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研究日本戏剧。
●高作民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系主任,主要教授二胡、合奏课。曾出访法国介绍并演奏二胡、古筝、古琴等。
●林洪桐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电影编剧,导演。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及艺术顾问等职。
●刘诗兵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冯震 影视表演系副主任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高职学院专业教师、广东电视台导演、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导演。主编演艺学院影视表演剧本集,在长期的影视制作和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孟甜 演艺学院教师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硕毕业。在亚洲顶级音乐剧团日本四季剧团主演《Cats》、《Aida》、《耶稣基督超级巨星》、《西区故事》等剧;在CCTV-14频道及多家卫视出演多部影视作品;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特聘表演与形体设计指导教师。
●孙强 演艺学院教师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本、硕毕业;曾主演电影《哈琅署火》、《大明劫》;担任2011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台词和表演教师及班主任,培养学生有周冬雨、古力娜扎等;2014年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培养学生有黄礼格、冯浩等。
●麻公博 演艺学院教师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硕毕业,获优秀硕士论文奖。出演《密战太阳山》,《战地花开》等电视剧重要角色。日本留学6年,多次参加电视剧后期日语翻译及配音工作。曾为《人间正道是沧桑》、《狙击手》等40多部电视剧配音。
●孙浩杰 舞蹈系副主任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天安门中心表演区编导组组长,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编导组组长,教育部第二套校园集体舞初中项目组编导,福建第七届农运会执行导演,北京市第七届农运会分场导演,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
●陈瑞瑞 舞蹈系教师
北京舞蹈学院本、硕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古典舞、舞蹈形体训练等课程教学。
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发表学术论文4篇,应邀在国际学术文集《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文章,南京大学出版社邀请出版《中国艺术 舞蹈卷》。
●王艺开 舞蹈系教师
韩国祥明大学现代舞专业研究生毕业。编创作品《迷失》获第五届北京市大学生舞蹈比赛群舞二等奖。
●王芳 声乐系副主任
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教师,主讲钢琴和音乐理论课程。获第四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论文竞赛一等奖,高等教育出版社《钢琴即兴伴奏教程》第一副主编。
●孙莲 声乐系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声乐专业硕士毕业。中国合唱家协会、北京市音协会员。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合唱先锋》栏目TV聊天室特约专家,北京市关工委手拉手艺术团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EMBA合唱团指导教师。2015年5月获中央电视台《合唱先锋》栏目颁发最佳组织奖和最佳指导教师奖。
●高洁 声乐系副主任
中国音乐学院毕业,所教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声乐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高昱 声乐系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硕毕业。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大赛研究生美声组优秀奖,孔雀杯第二、四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教师美声组优秀演唱奖,在第三届亚洲国际声乐节中荣获“中国优秀歌唱家奖”。
●孙巧怡 公演艺术管理系副主任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硕士毕业。负责本专业重点课程《演出制作管理》、《艺术管理》、《公演制作实务》等教学工作。
●张晓倩 公演艺术管理系教师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本、硕毕业。曾担任话剧《自选题》、《全家福》、《日出》、《霓虹灯下的哨兵》舞台美术设计,天龙源实景演出《圣水观音》服装设计。
●闫海涛 公演艺术管理系教师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专业硕士毕业,国家新媒体联合实验室梦想工作室成员,新加坡国际音乐舞蹈大赛中国区理事,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员,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文化学院
●王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英语部教授,心理语言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主持编写的“应用型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邱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国办高校社会科学部主任。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政府管理专家。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出版社发表著述150多万字,其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梁爱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兼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理学学士、硕士,管理学博士。
●袁景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曾为山东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
●Samuel Jamal Dunston II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Oberlin College(欧柏林大学)教育学专业,掌握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周瑛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先后发表国家和省级论文40多篇,主编教材15部,论著4部。担任河北省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的主持人,教师教育高地品牌特色的负责人。四次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
●陈美容 教师
英语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主编教材2本,参编教材4册,参编四级考试习题集1册,发表论文2篇。
●黄丹 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主持参与多项北京市、校级科研课题,参与撰写著作2部,发表论文10余篇。
●崔常艳 教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带头人,入选201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英才计划”,公开发表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论文12篇。
●吴敏 教师
英语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主编教材2本,参编教材4册,发表论文3篇。
培养特色
Characteristics
当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专业面向更加精准;培养目标更为清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之特色更为鲜明。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通过咨询、论证、听课、评课为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为学校营造不同艺术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使学校能够把握艺术前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品牌,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对多元化社会需求
一、“名师第一堂课”激励大一新生
为使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所学专业有更深的理解及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确定发展的目标,学校每年为新生开设“名师第一堂课”。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和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的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做详尽的专业知识拓展,针对各个专业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对整个专业领域能有所了解,认识该专业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前沿的发展动态,使学生树立成功信念。
二、名人名家进校园
为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领略名师风采,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明确学习方向,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推出了“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姜昆、康辉、赵普、鲁健、朱旭等多位名人名家走进科德学院讲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
培养特色
Characteristics
走出国门,开设国际课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整体介绍
学校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交流的渠道与途径,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泰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并推进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国外短期学习项目、国外实习项目、毕业生出国深造等项目的开展,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每年通过校际互访、师生交流、短期学习或实习等项目的开展,不断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自2010级起,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或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赴外实习活动是学校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享受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将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碰撞,实现艺术思维的创新和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生项目介绍
科德学院在坚持走全员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同时,与美国、韩国、英国、泰国等众多高校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凡科德学院学生在我校进行本科学习同时可自主选择进行专业语言(如:英语韩语等)的培训,经考核申请合格之后在合作院校继续攻读研究生。
三、海外国际课堂
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 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学校通过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以国际化视野对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重要探索,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实践方式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学校“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特色之路的重要举措。2012年,学校的“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荣获了“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赴美实习实践
学校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环球影城校区、加州艺术学院橙县校区等知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截止2016年11月,已有四十三批赴美实习团,共计近五千名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标志着科德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已经趋于成熟化、常态化。自2015级起,学校在赴美国洛杉矶行程中将新开辟西海岸旧金山一线。
海外教学实践就是学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好莱坞片场、环球影城学习到场景研究、试镜技巧、电影表演、摄影、电视制作、新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等艺术传媒类课程,接受国外教师的现场指导。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创作思维和艺术灵感,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素养。
▲ 赴加拿大实习实践
自2014年3月起,学校在赴美实习的基础上,开辟了赴加拿大实习实践活动和学期交流生项目。
赵宇彤同学于2016年参加我校交流生项目,因成绩优异,获得一等奖学金,并在艾伯塔省发生严重山林火灾时主动将奖学金全部拿出来捐献给受灾居民,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并受到加拿大总理的接见和表彰,鼓励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 赴韩国交流合作
我校与韩国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交流,自2011年起,我校与韩国清州大学达成协议,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合作拍摄微电影,并组织开展中韩微电影创作论坛等活动。
▲赴英国实习实践
2016年10月,我校同英国斯旺西大学签署协议,展开为期两周实习实践体验。赴英实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就业竞争力。
启发创意、凝聚影像,搭建专业实践拓展平台,奠定就业大平台
一、紧抓机遇 推动教学改革新思路
由于微电影的“三微”(微时、微周期制作、微投资)特征、它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媒体产业的新业态,是极其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推广的实践形式。鉴于此,2012年4月,由科德学院发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银川市人民政府、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承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正式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是倡导Confidence自信、Creativity创新、Community交流精神的大型微电影主题活动。具有国际性、学术性、专业性,旨在鼓励大学生和青年人用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发掘优秀的短片创作人才,同时更是科德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途径之一,对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加深教师课业重塑,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合高校资源 拓展国际化发展道路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每年举办一届,自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5届,共征集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成都大学、浙江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韩国清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传播学院、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等百余所中外著名高校各类作品1万余部。其中科德学院获奖作品百余部,并选送到法国巴黎青年短片节、英国万象电影节、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国际影展参展,并且2016年第五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与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并轨举行,成为金鸡百花电影节展映单元,得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工作委员会等领导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巨大成功与提升。并且,今年成立了国际导演工作室与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深度合作的意向,大大加速了国际化进程。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也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主流网络媒体的持续关注,近百家媒体为电影节呐喊助威。
三、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德学院以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指导思想,通过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举办,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国际视野,努力提高中国高校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科德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基地”,立足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全球化跨文化创新工程的成果应用,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寻找创新模式,为中国文化的崛起提供跨理论支撑、人员培训和战略咨询。2015年,为更好服务影视爱好者和青年导演,联动高校微电影创作资源,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成立了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并将委员会的秘书处常设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2016年,科德学院率先在全国设立了“无人机航拍专业”,并在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里增设了无人机航拍单元,是顺应当前新媒体发展趋势与科技革新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德学子首届参加就取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单元及第五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航拍二等奖的不俗成绩。至此,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将以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为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作交流和研讨活动,将教学资源和创作资源有力结合,将微电影教育做大做深,让科德的学生在拍摄实践中深入体会当今传媒产业的发展脉搏和国际潮流。
四、与中央新影集团合作项目介绍
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成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作为骨干企业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录片、科教片制作基地。集团拥有丰富的纪录片、科教片资料资源,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先进尖端的技术设备,专门制作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电影、电视纪录片。
经友好协商,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与中央新影集团艺术研究院合作,在学校建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史暨中国新闻纪录片史料博物馆”,同时建立“影视节目制作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培训课程,以产学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电视台以及影视制作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培训。这也是学校关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中央新影集团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实践基地,2015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点击查看招生简章完整版内容>>完整版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2017年艺术类招生简章(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