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江苏这2所211大学的新校区传来了最新消息

2022高考
2020/12/21
最近
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新校区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
都有了最新动态
一起来了解下吧!
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新校区
2020年12月19日,随着旋挖钻机的轰鸣,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项目第一根桩基启动,标志着新校区全面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在讲话中指出,新校区的建设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支撑。拓展办学空间,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新校区是南农人的梦想。陈利根希望参建单位发扬“工匠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南农新校区建设;希望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全体人员,锻炼过硬作风,团结所有参建单位实现新校区高质量如期建成;希望全校各学院、各单位全力配合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将南农人建设新校区的梦想变成现实。
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产业发展平台主任何金雪指出,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新校区全面建设启动,是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对江北新区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两城一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他表示,将全力支持把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新校区打造成展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品工程、世纪工程,以最大力度支持南京农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携手共创双方互利合作、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新校区一期单体设计方案
新校区鸟瞰图
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占地为1158亩,项目建筑总面积约7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等40组单体及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
教学楼
大学生活动中心
校友之家
体育馆
行政楼及会议中心
学术交流中心
学科交叉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新校区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域,介于三桥和五桥之间,规划占地2524亩,西南至江北新区慧音街,东南至江北新区滨江大道,西北至江北新区横江大道,东北至江北新区博达路,毗邻绿水湾湿地公园,靠近地铁11号线与15号线。
据了解,南京农业大学将实施美丽校园建设计划,把江北新校区建设为现代化大学校园的示范中心,把卫岗校区建设为校际校地深度合作的交流中心,把白马基地建设为重要科技成果孵化与重大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同时利用地方资源,共建集教学实习培训、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区基地,整体建成创新氛围浓厚、思维碰撞活跃、人文气息厚重、优势资源集聚的世界一流大学校园。其中,江北新校区计划2022年启用。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
2020年5月28日,河海大学与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签署《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合作协议》,6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常州新校区,6月28日,常州新校区开工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自此,常州新校区建设进入快车道,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建设常州新校区在河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加快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举措,是获取新动能、实现新突破的长远布局,更是主动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进程中水利高等教育的崭新突破。它将跨越式拓展协调发展的办学空间,跨越式厚实“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跨越式提升治水兴邦的担当能力。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关注。
现将常州新校区建设进展向所有关心河海发展的师生校友予以介绍:
↓↓↓
自6月28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开工启动仪式举行以来,新校区建设进入更加紧锣密鼓的推进状态,在校地双方的通力协作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高起点谋划,绘就未来发展蓝图。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常州新校区规划建设工作,将新校区建设放在学校事业发展长远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前期规划的顶层设计。成立常州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新校区规划建设进行研讨。通过召开咨询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省领导、知名院士、学校老领导、教师、校友代表等,征询意见建议。结合“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对规划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完善。
高标准设计,打造面向未来、环境优美、独具风格的现代化、智慧化、国际化示范校园。学校要求各项设计要立足于“百年校园、面向未来”的总体原则,遵循“绿色、和谐、智慧、人文”的设计理念,注重适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兼顾近期需求和远期发展,力求校园建设不留遗憾。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学校不断加大工作强度和力度,组织校内相关部门、学院加紧落实设计任务,对各类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分管校领导多次带队赴校外调研学习,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经验。召开专家审查会、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等,对各类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确保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完善。目前新校区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已获得当地规划部门审批,单体建筑已全面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综合管线、校园景观、智慧校园等专项已完成方案设计,配合施工图进一步深化设计中。
高质量建设,争创“最优工程”。作为江苏省重大项目,金坛区政府提出将常州新校区建成“最优工程”的目标,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和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校园规划设计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建国院士领衔,核心建筑按“国家优质工程”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施工单位选择实力强、资信高的大型企业,确保工程高质量建设。
高速度推进,新校区前期基础工程全面施工建设。不到半年的时间,现场勘探工程已全部完成,试桩和检测工程已完成总计划的94%,土方工程已堆土约22万方,围墙施工已完成2300米,占总长的65%,临时道路施工已基本完成,施工临时用水、用电已接入。12月10日,新校区桩基工程正式开始施工。
配套保障规划建设持续跟进。新校区配套住宅建设、市政道路、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也在同步推进,确保新校区投用时全部到位。
新校区建设大事记
2019年1月25日,与常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3月24日,与金坛区政府、长荡湖管委会签署《常州新校区规划设计合作协议》
2019年6月,《常州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中标方案确定
2020年5月28日,与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签署《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合作协议》
2020年6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
2020年6月28日举行开工启动仪式
2020年12月10日常州新校区桩基工程开工
新校区选址区位概况
地理位置交通便捷
常州新校区选址在常州市金坛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范围内,位于沪武高速以南、长荡湖以北,距西康路校区约110公里、江宁校区约100公里,现常州校区约50公里。距离南京禄口机场、常州奔牛机场1个小时车程均可达到。正在建设的南沿江高铁金坛站距新校区约3.0公里,计划2022年建成通车,连淮扬镇铁路已列入规划。地块周边有2条高速 (S38、S85)4个高速道口,10分钟车程即达沪武高速。距金坛区政府4.6公里,有8条沟通校区到中心城区的联系通道,现已建成3条。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金坛区位于常州市西部、长三角的地理中心,长三角最具发展活力的苏南核心板块。区域产业发达,地区生产总值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9年全国百强区排名第39位。金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明确“区域快速通勤地、产业创新共同体、生态绿色宜居城”发展定位,进一步放大发展格局,向东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向西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进入苏南发展前20位;到“十五五”末,实现跨入苏南发展第一方阵。
生态环境优美、规划配套完备
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于2015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区域面积143.8平方公里,现有水域面积87.3平方公里。度假区目标定位以自然资源为基底,以湖鲜美食为特色、以科教创新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方向,打造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规划建设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未来将依托高铁枢纽、创智科教、滨水空间,融入金坛高铁新城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科教创新区和生态休闲宜居示范区。
新校区所处区域属于城市拓展区,规划主要以高品质生态居住、创新孵化、商务服务、旅游度假为主,教育、医疗、商业配套完善。教育配套设施有3所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医疗服务规划有1所养老院、1所社区医院,公共服务设施有公交首末站、社会停车场等,商业服务配套有1处邻里中心、高端度假酒店,此外还规划有大学科技园,以新校区为依托,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基地、科研成果分享转化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校园规划设计
总体规划方案
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校区规划建设工作,学校邀请多家国内知名设计机构进行方案比选,通过三校区展示、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候选方案征求校内师生意见,最终确定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王建国院士领衔的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中标,并负责后续具体设计工作。
常州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136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8万㎡、地下建筑面积18万㎡,容积率0.8。近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约70万㎡,包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馆、行政科研用房、学生活动中心、学院组团、学生生活组团等基础校舍,以及科研实验平台、展览馆、国际交流中心等辅助用房。
校园设计理念
常州新校区遵循“绿色、和谐、智慧、人文”的设计理念,基于河海大学办学特色,打造营水成局、结园成群、传承永续的校园空间,在空间布局、建筑外观、景观设计等方面对“河海”意向加以呈现,将河海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科特色相结合,将校园建筑与城市形象相融合,形成具有河海大学历史文化传承和新校区时代特征、明显地域、学科特色的现代化、智慧化、国际化校园。
空间布局上,公共教学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形成校园核心区,力求为河海学子打造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开放、互联、共享学习生活空间。学生生活区与系科楼环核心区分设与校园东侧、西侧和北侧,按组团式布局,打造书院式空间,适应高校育人方式的改革方向,强调学科互联,打破学科壁垒,方便师生交流、研讨。体育场馆位于校园东北角和西北角,紧邻生活区,便于师生使用;校医院、国际交流中心、展览馆、科研平台等靠近校园入口,便于对外使用,体现高校开放性和包容性。
交通组织上,步行尺度适宜,学生5-10分钟即可从生活区到达教学区。校园道路采用环路布局,外环行车系统、内环步行系统,避免人车混流。校园内还在不同区域设置了地下停车场。
校园建筑风格既现代、灵动,又体现大学建筑的质朴、厚重。校园景观水、景交融,以“水”为核心汇聚东西南北轴线,串联起各个建筑院落组团,与建筑融为一体。校园绿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植物,营造绿树成荫、四季花开的美丽景色。景观空间各具特色,步移景异,学子漫步其中,怡然自得。
校园主体建筑
图书馆
图书馆是常州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建筑以方中带圆、中正大气的整体形态位于整个校区的中央位置,庄重典雅,同时又现代大气。主体建筑抽象于河海大学的百年校徽,宛若水波扩散至方正边界,立面采用横向起伏的层层线条,既寓意着承载了河海大学悠久历史与宝贵知识的书页,又如同层叠的河海之波源远流长。
公共教学楼
公共教学楼位于校园核心区,围绕图书馆北侧、西侧,呈“L”型布局,与图书馆之间形成79米宽的步行学习街,呈开放式布局,朝西侧、北侧打开。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平台、连廊空间,强调学科互联,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丰富的开放、互联、共享空间,方便师生跨学科交流、研讨。
学生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主要由剧院、音乐厅、团委、心理中心、学生事物服务中心、就业中心、公共教室等功能组成。
从河海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形成既有现代风格,又有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的建筑。表现该建筑组团经典又富有艺术气息的气质特征。
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包含体育场及附属设施、体育馆、游泳馆。
体育场馆作为校前东西轴与校西南北轴的收官之位,整体采用中正大气、外方内圆、刚柔并济的建筑形态,在方正的大格局下,建筑形体均采用圆角处理,保证方整适用的同时,避免了建筑形体的呆板形象,统一富于变化,庄严而不失灵动。
生活组团
宿舍、食堂按组团式布设,分别位于校园东侧、西侧及东北侧3个区域。
宿舍采用三组“U”字形的形体,形成院落组团,并且与校园整体规划的“回”字型形成呼应。建筑里面以宿舍单元为主,冷暖色搭配。在竖向交通与公共活动空间部分采用幕墙并加以颜色的形式,避免了建筑形体的呆板形象,统一富于变化,简洁大方。
系科楼组团
系科楼组团与学生宿舍 “书院”式组织,建筑风格和而不同。
配套住宅建设
住宅选址
教职工配套住宅选址在常州新校区东侧,位于沪武高速以南、长荡湖以北,用地面积300亩,容积率≤2.0,与新校区同步建设,按成本价向学校教职工进行销售,力争于新校区投用前交付。
学校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常州新校区教职工配套住宅需求调研,以此作为编制教职工住宅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学校还将及时发布有关教职工住宅建设的重要信息,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住宅意向效果
工程施工现场
项目已成立建设指挥部,校地双方已筹建联合工作组,合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常州新校区建设按时间节点顺利实施。
新校区计划2021年底完成全部基础工程,2023年4月30日前新校区近期工程交付使用。在此过程中,欢迎广大师生校友积极为新校区建设献言献策、贡献智慧!
关于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更多你想知道的在这里!
学校对常州新校区的功能定位怎样?与原有校区的区分如何?
常州新校区整体功能以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长三角产业发展布局,深度融合国际高端教育资源,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将新校区建成以苏南地区特色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为特色,体现育人为本、学科融合、生态和谐、开放便捷的智慧化、现代化、国际化校园。
常州新校区建设是河海大学与常州市在30余年合作办学基础上,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的一次合作,是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的一次崭新起点。
常州新校区的办学规模及专业设置情况如何?
常州新校区规划入驻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人。专业设置将以“双一流”学科为引领,以学校现有学科为基础,对接地方和区域产业布局方向,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学科方向,拟设置机械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金融、工业设计等专业方向。
新校区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情况如何?
常州新校区远景总规划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其中近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于2023年秋季学期建成投用,入驻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2025年规划入驻在校生达到20000人。
新校区未来在学生管理和培养上有何不同之处
未来常州新校区将与南京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实行同一模式、同一标准管理,新校区学生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新校区的院系设置和学科特色有何考虑?
常州新校区规划开设机械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金融、工业设计、拔尖人才培养(华罗庚学院)等二级学院,以及常州研究生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同时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学科布局总体思路是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面向国家“新基建”、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接长三角产业发展布局,依托学校自身优势和基础,积极拓展“新工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打造新兴学科集群。
如何有效解决跨城市、跨校区办学的系列难题?
河海大学在常州办学已有34年,历来有跨城市、跨校区办学的实践和经验,学校目前就是一校两地三校区跨校区办学布局。解决跨城市、跨校区办学的难题,一是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常州新校区作为河海大学主体校区之一,把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作为主要办学方向,与西康路校区和江宁校区一起,各具特色,共同支撑河海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二是一体化管理调配资源,按照常州新校区办学规模合理配置办学资源,以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发展;三是做好住房后勤保障,在常州新校区建设配套教职工住宅,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设置校区专门管理部门,提高跨城市、跨校区办学的管理效率。
新校区的国际化元素如何彰显?
在功能定位方面,常州新校区将深度融合国际高端教育资源,规划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在校园规划设计方面,新校区体现出现代化、国际化的校园特征,校园的规划、建筑和设施,符合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媲美国际一流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功能配置以及现代先进材料的运用,体现出现代化、国际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