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简介(2)

广东高考最新信息
2012/7/31
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学校提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把“善待学生”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三点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办学核心理念。
学校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里的学者应该以学术为生存方式,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强调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务”已经成为中山大学行政工作基本理念。
学校强调“教授就是大学”,其水平代表大学的水平,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统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扬者,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尺度,是对大学生的人品学品最具影响的群体。
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强调学生应该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大学培养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学校“善待学生”办学理念的深层内涵。
学校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分类培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近年来,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5000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7次夺冠,9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骄人成绩。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8年,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2009年,我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我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年,我校医学院代表队获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2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0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4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146项,2005年至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7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74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8项。2011年,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列全国高校并列第一。“十五”以来,全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28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7项(包括2项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4项,2009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来,学校与深圳、广州、珠海、佛山、肇庆、东莞、惠州、湛江和潮州等9个市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9个,与1000多家企业展开技术研发合作,与10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10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8+1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5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157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11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1969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45项;政府部门委托1210项;企事业委托594项;国际合作57项;港澳台合作50项;外资项目11项。2009年9月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以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为目标,整合中山大学和全省政研力量,合作开展决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综合性、高质量的服务。2011年8月27日中山大学牵头广东省内各高校与广东省规划纲要办合作共建珠三角改革发展研究院,双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智力资源,为《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我校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2009年,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申报的“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课题获得了香港大学教育拨款委员会 “AoE” 计划资助。这是香港第一个获得“AoE”资助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也是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合作的最高层次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
学校拥有8家附属医院,下设7个院区,4个校区门诊部,3个社区服务中心,33家教学医院(含7家非直属附属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专门启动了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的“5010计划”,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
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
自创校之初,学校即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广纳人才。筹办国立广东大学的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位是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的源头博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创造了许多中国医学教育的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提出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促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增长点和创新点。
学校实施国际合作战略伙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占领学科制高点,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和科研攻关。实施国际合作区域项目拓展中心项目,根据我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建立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实施学术骨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在学术前沿有影响的“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干部。
中山大学,这所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国学术和文化在南方的重镇,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正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学校将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推进文理医工全面发展,推动大学科交叉;继续鼓励各种形式的自由探索,增强具有国际影响成果的创新能力;更加关注与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需求的结合度,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更加关注高质量国际资源的引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