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求10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400字左右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三国演义》,我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闯长坂坡。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三国归晋”,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认识了英勇无敌的关羽,认识了疑心重重的曹操……像我的各种朋友,伴我成长,他们给我启示,给我快乐。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赤壁之战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为火烧蜀军八百营而着急;为出师未捷而惋惜;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而叹息!因此,读《三国演义》是种享受,有时快乐,有时悲愤,有时激情……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来二去,我看《三国演义》就爱不释手了,成天废寝忘食,沉浸在书中。
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至此,我们家便出了位“书呆子”。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
二、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共20篇好词好句加赏析好词摘抄: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好句摘抄: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6、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7、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11、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12、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13、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14、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1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16、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17、宽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敌。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23、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24、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2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三、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摘抄式的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好词摘抄: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名不虚传、吴下阿蒙、手不释卷、旦夕之危、如鱼得水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好句摘抄:1、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不在话下。2、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
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
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3、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
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
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4、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
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
5、且说董承自刘玄德去后,日夜与王子服等商议,无计可施。建安五年,元旦朝贺,见曹操骄横愈甚,感愤成疾。
帝知国舅染病,令随朝太医前去医治。此医乃洛阳人,姓吉,名太,字称平,人皆呼为吉平,当时名医也。
平到董承府用药调治,旦夕不离;常见董承长吁短叹,不敢动问。6、却说曹豹见张飞只十数人护从,又欺他醉,遂引百十人赶来。
飞见豹,大怒,拍马来迎。战了三合,曹豹败走,飞赶到河边,一枪正刺中曹豹后心,连人带马,死于河中。
飞于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尽随飞投淮南而去。吕布入城安抚居民,令军士一百人守把玄德宅门,诸人不许擅入。
7、却说玄德引十数万百姓、三千余军马,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
孔明曰:“云长往江夏去了,绝无回音,不知若何。”玄德曰:“敢烦军师亲自走一遭。
刘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见公亲至,事必谐矣。”孔明允诺,便同刘封引五百军先往江夏求救去了。
8、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使人去袁绍寨中报捷。
绍遂移檄孙坚,令其进兵。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
9、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至四更时分,只听得西北喊声震地而来。
10、是年蝗虫忽起,食尽禾稻。关东一境,每谷一斛,直钱五十贯,人民相食。
曹操因军中粮尽,引兵回鄄城暂住。吕布亦引兵出屯山阳就食。
因此二处权且罢兵。11、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
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操回寨,重赏典韦,加为领军都尉。
12、曹操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
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百姓皆垂泪而去。
13、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14、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玄德大喜。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邰。
邰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云乘势冲杀,却被邰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
正夺路间,只见云长、关平、周仓引三百军到。两下相攻,杀退张邰。
各出隘口,占住山险下寨。玄德使云长寻觅张飞。
原来张飞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奋力杀退夏侯渊,迤逦赶去,却被乐进引军围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与飞同回见玄德。
15、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背后张合赶来,云加鞭而行,不想趷跶一声,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
张合挺枪来刺,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
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要5篇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不要太长的最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五、跪求《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内容:精彩段落摘抄和文学欣赏)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
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
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
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
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
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
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
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
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
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
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然而,将东吴的主要角色周瑜、鲁肃和孙权等只是作为"配角"作了轻描淡写。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小说,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让人拍案叫好。
本人较喜欢的故事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兴趣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描写的"过五关斩六将",乃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暂时屈服于曹操军营之下。用今天的话说,当时关羽虽然接受了"汉寿亭侯"一职,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他的大哥--刘备,时时打听刘备的下落,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时,便"挂印封金"离开曹营,护送两位嫂嫂及少数随行星夜赶路,投奔刘备。
途中先后经过五个关口;因未向曹操讨取领牌,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连创东岭关、洛阳等五道关口,相继斩杀孔秀、韩福等六员战将,史称"过五关,斩六将"。史书用大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化作成语,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兴趣之二------三顾茅庐 。
六、阅读《三国演义》,写3000字摘录.舌战群儒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 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 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 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 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 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 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 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 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 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 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 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 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 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 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 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 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 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 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赢已极之时也,新野 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 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 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 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 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 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 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 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 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 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 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 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 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 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 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 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 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 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 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 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 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 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 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 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 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 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 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 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 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
七、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概括、人物性格、感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合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
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
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
八、三国演义摘抄读后感1 用徒者亡,召之即来的人,大多不是人才,用友者霸霸气太重的经营者,容易专权独断,有人才也不能用,。
只有用师者王,能够以老师的身份来礼待高明人士。尽心尽力,毫不保留的贡献出来,不但请动了老师而且获得他们以后会非常有助益。
2 一个人不表现,大家把他当病猫。一个人有好的表现,四面八方的打击就紧随而来。
万一招架不住,也就真的成为病猫。3 有人建议诸葛亮投往曹操,必定获得重用。
他认为曹操虽然求贤若渴,但由于志不同道不合,不能考虑。有人建议江东孙权是好主人,孔明说他能贤亮却不能尽亮。
既然无法发挥,何必浪费时间?4 愿意聆听主人的理想,大多是好幕僚。5 富不过三代的教训,比比皆是,重视家教,把下一代教养成人,慎选接班人好好加以培育和引导,才是生生不息的必要措施。
6 孔明在涉及刘备个人名誉的事情上,不方便过分坚持他的意见,这是深谙干部和领导者的相处之道。7 事前对对手个人已有深入了解,自然能够应付自如。
8 应做的,绝对不推辞;不应该做的,再有理也不能做,这才是做人的基本条件。9 工作有很多人会做,不一定样样有自己亲自去做,外包给别人做,并不代表自己偷懒,而是分散风险,有大家共同承担。
10 凭勇气做事,远不如有智慧判断时机和后果。11 身为领导的干部,必须行中有领导的存在,凡是站在领导的立场来考虑,而不是自己想怎样就立即表现出来。
别人也帮不上忙,说不定还会影响别人。12 被动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长远的计划,也没有周全的盘算。
自动的人,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不但看长远而且很周全。13 凡事有真便有假,一旦发现是假的,立即反应出来也不见得是好的,有时候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反而更妙。
一阴一阳的变化,果然错综复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稍微大意便掉入陷阱,岂非可怕?14 建议领袖人物,大凡重要干部死亡,都应该把它视为重要启示。15 上司和部属之间,大概除了忠诚和关爱以外,更需要一些技巧,才有办法长期相处而彼此尊重。
16 同一样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一样的观感。站在不同的立场,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
用的恰到好处,自然造成合理的效果。17 打不过就用计谋。
18 分兵拒之,是兵家最大的忌讳。19 任何风吹草动,最好从正反两面做不同的思虑,然后综合判断,寻求合理点。
20 见到好榜样就应该虚心学习,心理上预先做好准备,才能都稳定情绪,有板有眼地把事情做好,以竟全功。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