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无忧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
绝学无忧,意思是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每天学习能够一天一天的增长学识,而求道却要去情、欲,贪、憎、痴、颠倒梦想等等一点点损掉。
绝学无忧语出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章,选段原文如下: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白话文释义: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应诺与斥阿,都是一种声音,起初只有恭慢之分,能有多少差别?可是其发展,后来则有善恶之别,这相差应该有多大?人们所怕的罪恶,我也不能不怕,这从远古以来已如此,这风气还不知何时方休!
众人的生活是那样的其乐陶陶,好像参加盛典,多么的欣喜激动,好像春和景明之时登临亭台,多么的畅意。只有我,淡漠处事,无动于衷,像未开口笑的婴儿一样无知无识;疲劳啊,竟似无处可归。众人都有多馀的东西,而我单单好像什么也不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语出春秋老子的《道德经》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白话文释义:每天学习能够一天一天的增长学识,而求道却要去情、欲,贪、憎、痴、颠倒梦想等等一点点损掉。乃至损到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而“无为”而无所不为。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那些政治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
扩展资料
绝学无忧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也是充满哲理的讽刺诗。绝学无忧意在说明不要跟学当时走红的显学,以免扰攘天下。在老子看来,从“唯”与“阿”的小差别发展到“善”与“恶”的大对立,都是扰攘的结果,人们害怕这控制不住的发展,我也不能不害怕。
所举“众人熙熙”、“众人皆有馀”、“众人皆有以”三组人,与我对比,都是反话。最后点出自己看重的与俗人看重的过眼烟云不同,自己贵得“道”,从而表明独立的价值观。
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中,老子阐述了为学只能增长知识,添加私欲,因此就会虚伪百出,忧烦众生。而求道则损知去欲,内心清静虚怀若谷,外在的自然也就无为无事了。不是不学,而是要向自然学习。
为学指探求外物的普通的求知活动,所追求的是关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通过感觉经验即可获得,它贵在增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所以说“日益”。
为道亦称闻道,指通过玄思或体验去领悟和把握最高的大道。为道则不同于为学,道是形而上的,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因为超感觉超经验,所以用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的,经验知识的积累不仅无助于为道,而且搞得不好还易于产生成见、偏见甚至欲望、智巧,反而会妨碍对大道的认识。
二、"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绝,断也。
绝学无忧是说弃绝学问就没有忧愁。
很多人用儒家思想去解读老子,认为本句的绝是指绝顶、极致。
我个人倾向于绝是指断绝、摒弃。
考虑到老子的思想体系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老子不大可能有拥有绝顶的学问就没有忧愁的想法。相反,断绝学识就没有忧虑,到应该能成为他的感慨。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为学日益”即是说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丰满完善、精益求精。而“为道日损”是指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阻隔障碍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
三、老子说过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那要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原文]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1、绝:断绝、杜绝、弃绝、灭绝。圣:通达。知:同“智”。
2、仁:仁爱。义:由礼而生义。
3、巧:奇技异巧。利:货物之利。
4、文:写在纸面上的具体言辞。
5、属:归属、归类。
6、见:同“现”,呈现、表现、推举。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朴:本意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饰,朴素无华的原始状态。
7、忧:干扰。
[译文]
杜绝背“道”而驰的政治理念,放弃以“智”治国的政治权谋,百姓反而能获得百倍的好处。杜绝和放弃所谓的仁爱、礼义等说教,黎民百姓就能重新恢复尊老爱幼的天性。杜绝和放弃对奇技异巧、珍稀财物追求,盗贼自然就会消失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为巧饰的繁文缛节,不能用来教化百姓,所以要让人们的思想有所归属。一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二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三是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扰患了。
四、";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一般说: 这是老子的观点,认为如果弃绝了学问和学业,就不会有忧患和烦恼了。
通俗说: 就是原始人思想简单最快乐 从现在观点看,是一种逃避社会的方法,不足可取。 仁者见仁的解法,如果按我所解,人之所以忧,只因知道的太多,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不去寻根至底的探究,知道的少,所需要担心的事儿就少.上面人的观点明显断章取义。
我个人感觉这是老子写作习惯问题,是倒过来说明一个问题。比如前面所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并不能说老子叫大家不要做东西做得那么好。
而老子想说的是盗贼有的原因是因为物有“巧”有“利”。而人之忧,皆因学而至---奇米。
五、绝学无忧的出处出自《老子》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的意思是: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 《绝学无忧》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绝学无忧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绝学无忧》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