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朝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明朝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二、于谦是明代杰出的于谦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廷益,号节庵。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朱瞻基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朱祁钰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希望能够帮到您!
三、【明代诗人于谦是不是政治家】是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四、就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于谦明朝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于谦明朝》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